提起民營醫院,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虛假宣傳、醫托或庸醫等亂象。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形象和信譽問題已成制約民營醫院發展的瓶頸。 針對這種現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保法腫瘤醫院院長于保法在日前召開的國際癌癥大會上呼吁:“民營醫院一定要專家辦院,要注重自身的科技創新、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不能過于追求短期的商業利益。把醫院當生意做,會把民營醫療行業引上歪路。” 這一觀點得到衛生部醫政司原司長、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會長于宗河的認可。于宗河表示,醫療是一種公共事業,不管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不能偏離公益屬性,“鼓勵或放任商人把民營醫院當生意做,是一種社會墮落!”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加快改革,民營醫院異軍突起。《2010年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目前已擁有7068家民營醫院,超過全國醫院總數的1/3。
在數量快速發展的同時,民營醫療行業也面臨著良莠不齊、亂象叢生的局面。作為一名已從業10多年的民營醫院院長,于保法見證了這個行業的風風雨雨。他介紹說,部分民營醫院存在“一切向錢看”的傾向,夸大宣傳醫療力量、治療效果或者對患者實施過度治療,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從而影響了民營醫院的整體形象。
2010年12月,人民網開展了一項關于“你敢去民營醫院看病嗎”的調查。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選擇去公立醫院就醫,而不去民營醫院的原因中,高達26%的人是因為“醫生醫德不好,忽悠病人,只想多賺錢”。
這一調查結果在《2010年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得到了印證。公報顯示,在診療人次方面,2010年,公立醫院以18.7億人次占比91.7%,民營醫院則只有1.7億人次,占比8.3%。
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意見》提出,在制約民營醫院發展的土地使用、醫務人員繼續教育、職稱評定等方面,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將享受一樣待遇,以形成多元辦醫的格局。業內人士認為,該意見無疑是支持民營醫院發展的陽光政策,“社會辦醫”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
于保法認為,面對難得的政策環境,民營醫院應該內強質量、外塑形象,做到營利性和公益性兼顧。然而,部分民營醫院急于收回成本,忽略醫德醫風,不懼監管處罰,敗壞行業聲譽,加重了病人的負擔,辜負了社會的期待。
“現在大家一提民營醫院,馬上想起的字眼就是‘營利’,行業里的確有這種唯利是圖的風氣。目前來看,民營醫院的準入門檻需要進一步規范。有些商人出錢,拉幾個醫生,租幾間房子就能辦醫院,剩下的就是連篇累牘的廣告宣傳。他們把醫院當企業辦,眼里只有利潤,既沒有過硬的醫術和規范的服務,更不會投入資金搞技術創新,走的是短期謀利的路線,這是不長久的。”于保法說。
于宗河表示,在政策設計上,民營醫療行業的定位應該以非營利性為主。一些地方把民營醫院當做企業來對待,是理念和政策的迷失。目前,國家針對民營醫院的專業準入門檻太低,有錢就能辦醫院,有些民營醫院唯利是圖,為此不擇手段,很少有人愿意花錢做科研、鉆技術,這種發展方向走偏了。(記者 丁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