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遼寧省朝陽縣王營子鄉大西溝村下了一場春雨,這本是農民澆地的好時機,可作為家里唯一的男性勞動力,付國軍卻只能如往日一樣趴在床上一動不能動。他患塵肺病已到三期,不知道何時就會離開人世。 “大部分塵肺病患者離世前都很痛苦,為緩解呼吸困難,多是跪姿。”國家安監總局北戴河塵肺病康復中心塵肺科主任陳剛告訴記者,塵肺病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長期吸入生產性粉塵并在肺內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伴有肺部結核等并發癥,共分13種,其中矽肺病由金屬粉塵引發,是塵肺病中最常見、也是危害最嚴重的一種。而大多數朝陽塵肺病人患的是矽肺病。 據朝陽縣衛生監督所4月11日進行的最新統計,生活著4000多戶居民的王營子鄉塵肺病患者就有507名。加上附近的尚志鄉、六家子鄉的數字,這一區域已有超過700名的塵肺病患者。15年前,甚至更早,他們大多都在鄰近的葫蘆島市鋼屯鎮的私人鉬礦打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近些年他們開始大規模發病,目前已有逾30人死去。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誰來關心他們的命運?這樣的人還有多少?帶著一系列問題,“五一”前夕,本報記者輾轉數百公里,走進這個在病與痛中掙扎的群體進行走訪。
記者采訪時,塵肺病患者秦秘秋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 記者 車輝攝
曾經最強壯的人如今已喪失勞動能力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朝陽縣被稱為“地球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這里多山,土地貧瘠,至今是國家級貧困縣。
尚志鄉,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趙尚志的故鄉。
邁過厚厚的秸稈,村頭有一處紅磚頭圍起的小院出現在眼前,這里是塵肺病患者馮術雨的家。
4月28日,坐在炕頭上,剛輸完液的馮術雨氣喘吁吁地拿起X光片,片子里他的肺部影像呈現出一大片白色,而白色部分就是肺部嚴重纖維化的地方。在他的身旁,擺放著一堆緩解并發炎癥的各種抗生素藥物。
1993年,30歲出頭的馮術雨開始在葫蘆島市鋼屯鎮的私人鉬礦打工,一干就是將近10年,F在的他已經干不了任何重活,稍微在院子里走走就會氣喘吁吁。
馮術雨掀開自己的上衣,兩個孔狀的傷疤赫然顯露在右肋上方和左部肺葉上方,那是他呼吸困難時接受急救手術留下的痕跡。他告訴記者,輸氧管曾直接插入他的肺部。
這個當年在村里數一數二的強壯男人,如今已喪失了勞動能力。曾經跟工友打賭扛著200公斤鉬砂走出老遠的場面,只停留在他的記憶中。
循著碎石和泥土混雜的鄉間路,記者又來到了王營子鄉榛子溝村,據村民王忠有介紹,近些年這個村已經有10名左右的塵肺病患者撒手人寰。
從村外看,這個村的新房子不少,王忠有也住在一個窗明幾凈的白色新房內。
“那還說啥哩,真是蓋起了房子,丟掉了性命。”王忠有指著自己周圍的新房子說,這些家都有病人,還有已經走了的。他斜對面的一個新房的男主人因患塵肺病前些年已經去世,妻子帶著孩子改嫁,房子已經人去房空。而他鄰居家情況更糟,兄弟四人走了三個,只剩下一個老三。“這些年村里得這病的人太多了,這病可真坑人啊。”
王營子鄉大東溝子村的張國富已不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說幾個字就開始吭哧吭哧喘氣。他的兒子張樹國36歲,父子兩人均是塵肺三期患者。
張國富的老伴拿出了兩麻袋藥盒說;“這些藥全是他過年以后到現在吃的。”在院子一隅,還堆放著兩麻袋輸液瓶、一麻袋一次性針管、一麻袋一次性輸液器。“這都是他用的,我已經處理過兩回了,現在還剩下這么多,俺家都能開藥鋪了。”
“老板都不知道是誰?還有啥勞動合同”
王營子鄉位于朝陽、錦州、葫蘆島三地交界,臨近王營子鄉的葫蘆島市鋼屯鎮有鉬礦,上個世紀私人開采盛行的年份,為了掙錢的農民紛紛去下井打工賺錢。
“不讓去都不行,村里的壯勞力成群結伙地去,一天能給個50多元,還不耽誤回來種地。多好的事啊,都搶著去。”付國軍回憶當時的情景。
去的都是村里最壯的勞動力,90多公斤的苞米袋子,付國軍一把就能扔上車。可到了2000年前后,他開始感到呼吸困難,尤其是夜里,經常一口氣上不來被憋醒,靠著被子坐許久才能再慢慢入睡。以前結實的身體突然垮了,原本輕松的活兒也變得吃力起來。
那時,付國軍干的是鑿巖,電鉆一開,巖粉、石渣隨風四處飛濺。鼻子里堵的全是顆粒大小不一的石頭渣,需要用手摳出來才能呼吸。為了節省成本,私人礦主根本不按照標準挖礦洞,挖得礦洞又低又矮,人都直不起腰來。鑿下來的礦石用筐裝著,工友們弓著腰往外推,很多時候不灑水作業,直接干鑿。“粉塵大到幾米外都看不清人。”
付國軍介紹,當時每七八人一組,四班倒,一天一結錢,不簽合同。鉬礦的利潤不菲,但礦主不提供任何勞保措施,連5元錢一個的口罩都得自己出錢買。
“連老板都不知道是誰,誰給錢就給誰干,還有啥勞動合同?”付國軍悔恨地說,“我們都是農民,誰也不知道有這病啊,這病坑死人了,早知道這樣當時說啥也不去干!”
在王營子鄉的8個行政村中,記者連續走訪了十幾戶塵肺病家庭,這是病人說過最多的話。
“紅火”年代埋藏下的隱憂
我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企業是職業病防治第一責任人,可在隨后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朝陽縣王營子鄉塵肺病患者所打工的一些小礦早已關閉,他們已屬于歷史留下的“欠賬”,責任主體不明,勞動合同普遍缺失,同時缺乏具備職業病鑒定資格的機構,朝陽縣的職業病防治面臨著歷史困境與現實瓶頸。
鉬屬于發現較晚的稀有金屬,作為生產各種合金鋼的添加劑被廣泛用于工業領域。
4月26日,記者來到了鉬礦資源豐富的葫蘆島鋼屯鎮。在通往王營子鄉的路東側,記者看到一個已廢棄的鉬礦企業,鐵門緊閉,只有一位老人在看守著里面的廢舊機器。不大的廠區用圍墻圍起來,墻頭上擺放著的黑色鉬礦石,無聲地印證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眾多私營礦企進駐開采的繁華景象。
朝陽縣衛生監督所所長王英偉告訴記者,在調查中,他們了解到王營子鄉的塵肺病患者多曾在葫蘆島的私營鉬礦打工。
王營子鄉位于遼西丘陵地帶,光禿禿的石頭山,土地少而貧瘠,上世紀90年代后,私人礦大規模發展,需要大量的采礦工人,農民為了改善生活紛紛結伴去礦上打工。
這些農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塵肺病,更不懂什么是干鑿濕鑿,直接戴個醫用口罩就開始鑿巖。礦主也不告訴他們,他們也從沒進行過正規體檢,勞動合同更是無從談起。
北戴河塵肺病康復中心塵肺科主任陳剛告訴記者,“由于企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是誘發疾病的主因,因此塵肺病發病都是規模性的,近些年是農民工塵肺病的高發期,與上個世紀90年代各地小礦的無序開發有很大關系。”
由于私人開發礦產出現的種種亂象,全國各地已著手對礦山企業進行重組。葫蘆島鋼屯鎮的鉬礦也經過了整合,大批私人礦主離開這里投身其他行業。
“紅火”的年份埋藏下的隱憂這些年開始凸顯,毫無安全防護和法律常識的村民們開始陸續發病,而勞動合同的空白、責任主體的缺失也讓他們成為歷史遺留的“欠賬”。
面對困境,誰將對這些等待幫助的人施以援手?如何解決他們的困境?本報將給以關注。(記者 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