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5月31日電 臺灣“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截至昨天已牽涉廠商206家,可能受到污染的產品522項,幾乎所有臺灣主要食品廠商都牽涉其中。
學者稱臺30年來最嚴重摻毒事件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應恒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縱橫》采訪時介紹,塑化劑俗語叫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被加到起云劑里的工業用品。起云劑是一種食品添加劑,主要成分為棕櫚油和軟化劑,主要用來防止運動飲料或食品沉淀,增加口感。不法商販為節約成本,用塑化劑替代了棕櫚油。食用含有這類“偽劣起云劑”的飲料或食品,將影響人的生殖功能,甚至誘發癌癥。
據新華網報道,臺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5月30日表示,本次塑化劑事件是不肖業者將塑化劑的1種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當作起云劑的配方,塑化劑DEHP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這次風波是她“30年來看過的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據悉,臺灣當局將5月31日定為“終止黑心起云劑行動日”,主管部門到市場進行稽查抽驗,包括運動飲料、果汁、茶飲、糖漿果漿、膠錠粉狀類等五大類產品都須提供檢驗安全證明,否則一律下架回收。
香港99%被抽查血液含“塑化劑”
塑化劑風波正升溫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據南方日報報道,臺灣多家牽涉塑化劑事件的名牌食品廠商,其產品長期銷往大陸、菲律賓、美國等地。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已要求臺灣產品出具安全檢驗證明才能進口。
而在昨天,香港媒體爆料稱,香港浸大生物系去年曾對幾百名香港市民進行血液樣本化驗,99%的血液樣本驗出含有“塑化劑”。負責研究的浸大生物系副教授黃港住向媒體解釋,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這類化學物料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市民進食多時而不自知。
黃港住稱,以往只會在幼童的玩具、指甲油或醫療儀器中發現微量“塑化劑“,想不到竟有人故意將其添加到食物中。
統一、康師傅宣稱內地產食品安全
塑化劑風波爆發后,臺衛生部門已通過相關窗口通知大陸方面,但目前白蘭氏、統一、康師傅等在大陸有業務的臺企均表示,其在大陸生產銷售的產品是安全的。
白蘭氏公司向南方日報記者證實,該公司生產的兒童鈣片與維他命產品受“起云劑”污染,正在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回收,不過強調這兩款產品并沒有在大陸銷售。
統一集團總經理助理楊壽正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縱橫》采訪時表示,“起云劑”只在臺灣地區的產品中使用,大陸統一品牌飲料不受本次事件影響。
康師傅公關部負責人陳功儒也向媒體強調,該公司在大陸地區銷售的任何飲料產品都是本地生產的,與臺灣地區沒有任何關系。
專家呼吁開展專項檢測
“誰也想不到塑化劑會被添加到食品藥品中,這種物質本身并不是人體可食用的添加劑。”廣東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他認為,既然香港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含有塑化劑,不排除大陸人體內也存在。畢竟“但到目前為止,從未有機構進行過相關研究”。
暨南大學食品科學工程系副主任傅亮表示,“現在食品中含微量化學成分的飲料有成千上萬種,而目前我國仍沒有出臺一個控制塑化劑的規范標準”。周應恒也呼吁,大陸地區應該立刻開展一次“塑化劑”的專項檢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