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服務很昂貴,但美國的醫療設備、醫療技術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有合適醫療保險的美國人享受著非常良好的醫療服務。
私人診所扮演門診角色
記者去年因食指骨折,在美國經歷了由急診到私人診所的治療過程。在急診緊急包扎處理后,記者就被醫院推薦到一位手指骨科專家的私人門診治療。
“與中國醫院體系不同,美國醫院基本都沒有門診,只有急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骨科副主任醫師王捷對本報記者說:“分工極細的私人診所,扮演著醫院‘門診’的角色。”
除了急病需要去醫院急診外,在美國看病一般要找私人醫生。通常在各個社區都能看到許多私人診所,這種醫療體系為科學分流病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常美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這些醫生基本是“全科”的,但無法治療專科疾病。比如病人肚子痛,“家庭醫生”會進行初步診斷,然后開單子讓病人去醫院檢查,家庭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是什么毛病,如果認為是胃病,家庭醫生會給病人推薦胃病專科大夫。
王捷說,美國專科私人醫生分工極細。比如骨科,分手掌骨科專家、手臂骨科專家、腿部骨科專家等,如此細化的分工,給病人提供了最專業的醫療服務。
醫生與醫院是協作關系
王捷說:“美國絕大部分醫生都有自己的私人診所,他們與醫院的關系不是雇用關系,而是協作關系。”
美國私人醫生的名片上,經常有一個或幾個醫院的名稱。王捷說,這并不意味著醫生受雇于某醫院或多個醫院,醫生與醫院是一種互利的協作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私人診所通常沒有復雜的檢查儀器和手術設備,而大醫院卻有良好的硬件條件。因此病人需要做檢查或手術時,醫生就會推薦其到協作醫院檢查或手術。當然,病人也可以自己選擇醫院。
其次,私人醫生推薦后,醫院可以通過向病人提供儀器、結果分析服務等收取費用,或者收取手術場地和設備使用費。
王捷說,醫生和醫院之間不存在費用問題,絕大多數醫生和醫院都是向病人的保險公司收取費用。除了疑難雜癥需要特殊醫院的特殊設備外,通常醫生推薦醫院都是本著就近原則,因此也很少有所謂醫生和醫院的“黑幕”。
醫療事故找保險
美國是如何處理醫療事故的呢?王捷介紹,如果私人醫生在醫院為病人做手術出了醫療事故,一切責任由手術醫生來承擔,很少發生推卸責任和相互扯皮的現象。
王捷說,病人起訴醫生,不會和醫生直接打交道。無論應訴還是理賠,醫生投保的醫療事故保險公司會全權處理,這為醫生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
但美國醫生的醫療事故保險費用非常高,大概占醫生年收入的10%左右。而婦產科等訴訟風險較高的類別,保費更高,大概占到了醫生年收入的15-18%。這也是前兩年全美婦產科醫生大游行的原因:收入相對較低,而保險費用過高。
“美國醫生收入差別懸殊”,王捷說,普通私人診所的“全科”家庭醫生或是兒科大夫,大概年收入約15至18萬美元。而收入較高的腦外科、心臟外科、骨科等專家,年收入大概80萬美元左右,這還不是全美知名專家。
美國醫院醫師的年收入大概約7至8萬美元。選擇去私人診所還是醫院,這筆賬很容易算清楚。
“美國醫院的醫生,大多是剛畢業沒有根基的年輕大夫,他們需要在這里‘練手’,或者是私人診所生意一般的大夫,在這里干兼職。”王捷說,美國“好醫院”指的是儀器和設備等硬件好的醫院,而不是指這些醫院里的醫生“大牌”。
醫生受控于“醫生協會”
王捷說,真正控制醫生,對醫生有重大影響的不是醫院,而是半官方的“美國醫生協會”,包括“全美醫生協會”及其各州的分支機構。
美國醫生的行醫執照頒發、診所的資質審查都是由“美國醫生協會”來負責。醫生在“全美醫生協會”考取行醫執照后,每年還需要在自己居住州的“醫生協會”考試更新執照。
王捷說,該協會有雙重職能。一方面是政府職能,因為該協會成員許多都來自一些政府部門的“政策人士”,比如來自“衛生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另一項職能是行業協會,保護醫生的利益。
本報華盛頓6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