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治孩子誰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昨日,在以“電擊治療網癮”而一舉成名的山東臨沂市精神病院的“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門口,一名家長激動地說。
衛生部近日在其網站上發布《關于停止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臨床應用的通知》,對近期各地出現的“網癮電擊療法”做出暫不宜應用于臨床的研究結論,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該項療法。
與網絡輿論一邊倒地對這則“叫停通知”表示支持聲音不同的是,仍在“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陪護孩子一起治療的幾百名家長中的不少人則態度完全相反,他們對“叫停通知”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憤怒。
楊永信的角色轉變
從“大救星”到討伐對象
出租車司機周建強對早報記者說,可能很多外地人對臨沂并不了解,如果提沂蒙山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了,而只要提起治青少年網癮的臨沂市精神病醫院可能知道的人會更多。
近幾年來,這個名為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當地又稱為臨沂市精神病醫院的“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經常見諸于各大報章甚至中央電視臺。
媒體報道說,幾乎每天都有幾近絕望而又求助無門的家長們偕孩子從全國各地奔到這里,他們都是慕“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的大名而來的。該中心的介紹說,自2006年成立以來,有3000人在這里接受過治療。
不過,媒體的最初宣傳基本上一致是唱“贊歌”,但隨著一些從網癮治療中心出院的“盟友”(網癮治療者)的“反水”,媒體上出現了一些不利于醫院的報道。一名名為“武旭影”的“反水盟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痛訴在治療過程中遭受電擊的恐懼,還有對醫院的治療方式及管理模式的荒唐與虛偽的控訴。
網癮治療者的“痛苦”引發了網友的普通同情,原來被塑造成“大救星”的楊永信及其網癮治療中心一下子成為網友口誅筆伐的對象,治療中心的網站也一度被黑。
此事也引發了衛生部的關注。7月8日,衛生部向山東省衛生廳發出通知稱,近來,該省臨沂市精神病醫院開展的“醒腦電擊治療網癮法”受到關注。衛生部組織專家研究和論證了相關問題,專家一致認為,電刺激治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并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于臨床。
衛生部叫停通知
無礙網癮治療中心生意
衛生部對于“電擊療法”的叫停并沒有影響到臨沂精神病醫院“楊永明網癮治療中心”的“生意”,記者昨日在這里采訪時看到,仍有不少的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求醫。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山東省臨沂市精神病醫院,正值網癮治療者的集合時間。記者注意到,約有120多名青少年男女穿著統一的迷彩服,他們喊著統一的口號手挽著手,邁著統一的步伐從治療中心的小院子走到幾十米外的一個較大的院子里進行訓練。
統一掛著“某某爸爸”“某某媽媽”牌子的家長們先是站在小院子外面,當孩子們走到后面的大院子進行軍訓時,家長們也緊隨而至。
在醫院的門口,記者和幾名掛著“陪護家長”牌子的家長聊天。這幾名家長分別來自河南南陽及山東青島,她們也是昨天剛到,此次來的目的是為孩子“加個班 ”。因為前年她們的孩子也曾在這里治療過四個多月,成功治愈后才重新返回了校園。但是為防止網癮復發,她們又利用暑假時間再讓孩子來這里“鍛煉鍛煉”“加強加強”。
據了解,在網癮治療中心,陪護的家長成立了“家委會”,網癮者在這里并不被稱為病人而是“盟友”。在醫院及家長眼里,這些孩子都是“走偏”的人。
記者看到,這約120多名“走偏”的青少年中,約有15名為少女。100多名盟友加上每位盟友有一到兩名陪護的家長,網癮治療中心的幾個樓面,擠滿了數百人,每一間房基本上都要住上4名“盟友”和4名家長。
當記者以家長的身份咨詢這里是否還可以接受病人時,幾名可能是“家委會”成員的家長無奈地稱“已沒有了床位,你只能過一段時間再來了”。
叫停帶來的沖擊
家長不理解衛生部做法
衛生部的叫停通知,在網上引發了大討論。記者注意到一些網站此條新聞的跟帖中,多數是支持衛生部的叫停做法,并伴之以對“電擊治療法”和楊永信個人的強烈聲討。
不過,在“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記者卻看到另一幅景象。對于衛生部的叫停通知,不少家長表示了不理解和反對,一些家長甚至表現得有些憤怒。
“什么叫不安全?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心痛?”一名姓王的家長氣憤地質問。
這名家長于2007年帶著孩子在這里治過四個多月,花了近3萬元,這次她是來“加班”的,“花多少錢,只要能治好孩子就行,多少錢也買不來孩子啊,要不然他就被廢了!”
雖然絕大多數家長對于記者的詢問以沉默回應,但是當被問到對于叫停一事看法時,一位一直對記者的身份不太放心的家長仍然激動地揮著手說:“衛生部有好的辦法治療?楊叔能治好孩子的病,他就是我的恩人!”
家長們說,衛生部和外界并不理解他們的“絕望”和“無助”。在外人看來“不太安全”的“電擊治療法”,在家長們看來并沒有什么不安全,且效果非常好,這也是他們無法理解叫停的原因。
家長們的過度反應
記者采訪被跟蹤關注
昨日下午,記者剛到網癮治療中心門口,就引來了幾名家長的警惕眼神。記者試圖和家長們搭話,一名家長和記者才聊幾句,就被另一名家長暗示打住。
在采訪期間,家長們多對記者表現得高度的提防。在大院子里觀察孩子們軍訓時,記者又被一名丁姓的家長請到了“咨詢室”。這名丁姓家長可能是“家委會”的管理者,夫妻倆都在這里照顧孩子。
記者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多名家長的“跟蹤”和關注。下午6時多,當記者準備離開時,向一直“關注”著記者行動的“黃山家長”亮明了記者身份,并表示能否聯系采訪負責人楊永信。
“我早就看出你是記者了,”“黃山家長”說,“今天上午已來過兩名記者了,都被氣憤的家長圍了起來,還挨了打。”
不過,臨沂電視臺記者的采訪并沒有受到家長的驅趕,相反他們還主動地安排“盟友”及家長接受采訪。一名家長透露了實情,“當地的記者不會亂說話,正是因為一些外地記者亂說才惹來這么多的麻煩。”
“黃山家長”表示:“我們這里肯定不會接受你的采訪,不管是好是壞都不說,我們花自己的錢自己心痛,不用你們操心!”
據介紹說,自2006年成立以來,有3000人慕名從全國各地來“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接受治療。
媒體的最初宣傳基本上一致是唱“贊歌”,但隨著一些從網癮治療中心出院的“盟友”(網癮治療者)的“反水”,電擊的“痛苦”引發了網友的普通同情,原來被塑造成“大救星”的楊永信及其網癮治療中心一下子成為網友口誅筆伐的對象,治療中心的網站也一度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