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國約35萬人死于慢性乙肝相關疾病,其中60%為原發性肝癌
●乙肝病人患肝癌幾率高出常人百倍,專家提醒應半年做一次檢查
原本生龍活虎的大學生,被肝癌折磨得有氣無力。兩名僅僅只是大小三陽“在身”的男生,偶然因腹痛就醫,結果不查則已,一查就雙雙都是肝癌晚期。其中一名新生,8月發現疾病住院,還未來得及體會大學生活,就拿著入學通知書簽了手術同意書。
專家提醒:廣東是乙肝大省,很多病人都可能悄無聲息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道路,而且患癌年輕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定期檢查不應缺位。“在肝癌病人中,肝炎患者的確已成為主力軍。”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陳亞進教授
準大學生意外發現患癌
“最近我收治了兩個男孩,都是大學生,而且平時身體很好。可惜的是,由于不明原因腹痛檢查,最后都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副院長、肝膽胰外科陳亞進教授說。
小張是陽江人,初中時就發現患有乙肝小三陽,但家人和他自己都不以為意,小張毫無壓力地勤奮學習,快樂成長。今年暑假,小張收到了廣州一所知名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他以優異的成績中榜,全家都十分歡喜。
但好景不長,8月起,他常覺得腹部隱隱作痛,腰部也伴有疼痛,只要臥床休息,疼痛就會慢慢緩解,而稍一疲勞,疼痛就會加重。小張覺得無可忍受時終于來到醫院就診,檢查結果讓全家非常震驚:他的肝臟里長了一個巨大腫瘤,且已侵犯主要血管和排泄膽汁的膽管,情況不容樂觀。
無獨有偶,和小張差不多同時間踏入病房的還有小蘇,他目前在廣州一重點大學就讀動漫設計專業二年級。同樣由于不明原因、難以忍受的腹痛,他來到醫院就診。原來,小蘇罹患乙肝大三陽已十多年,由于害怕遭受歧視,他一直對外隱瞞,家人也沒有太過在意。今年暑假,小蘇突然經常腹痛,他以為是“濕熱”,便服用了保濟丸,但似乎毫無效果。這天小蘇打完籃球后腹部劇痛無比,被緊急送醫。B超顯示:他的肝臟表面已長了一個拳頭大腫瘤,而且正在破裂出血!
醫生馬上為小蘇進行手術,切除了被癌細胞侵蝕的三分之一肝臟,小蘇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但由于肝癌自發破裂,造成癌細胞在腹腔內擴散,復發機會相當大,需要后續進一步治療。
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癌風險高于常人百倍
“這兩個男孩患肝癌的年齡雖然非常小,但在臨床也不算罕見,因為現在肝癌正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這既與肝炎病人基數大有關,也與環境、飲酒等行為相關。”陳亞進教授介紹說,如果小小年紀就發現是乙肝病人或攜帶者,應提高警惕定期檢查。
據了解,我國有近兩億人感染肝炎病毒,而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正在被非常多病人“實踐”著,因為肝炎可以使肝臟反復發生炎癥和再生,從而容易誘發癌變。肝炎患者中,約兩三成會發展為肝硬化,每年我國約35萬人死于慢性乙肝相關疾病,其中60%為原發性肝癌。
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形成發展到有自覺癥狀,大約需要兩年時間,在此期間,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癥狀或體征,少數病人會出現食欲減退,上腹悶脹、乏力等,有些病人可能輕度肝腫大。專家介紹,由于肝癌早期特點非常“隱蔽”,很多病人在發現時就已跳過早期,直接進入中晚期,預后由此不理想。
“等到出現肝區疼痛、乏力、消瘦等癥狀才看病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此外,全身關節酸痛、尤以腰背部為最明顯,伴有厭食、煩躁、肝區不適、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者,也可能預示肝癌的存在。”專家認為,九成肝癌是因為乙肝治療不規范、沒有篩查、酗酒等原因耽誤造成。
“其實早期肝癌根治率可達到60%~70%,復發率也大為降低。”陳亞進教授表示:乙肝患者及其攜帶者的比例已占我國人口的1/10,乙肝病毒持續感染者發生肝細胞癌較普通人群高出百倍甚至兩百倍。但遺憾的是,卻只有不到1%的人了解肝炎、肝癌基本常識。
乙肝病人及攜帶者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
“但凡肝功能不正常,且病毒復制水平高的小三陽、大三陽者,日后發展成肝癌的幾率都較高。”專家表示,以下都屬于肝癌發病高危人群:
有明確乙肝或丙肝病史的病人;診斷有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病人;并無肝炎病史、也未被診斷為乙肝、丙肝所造成的肝硬化,但在血液中能檢查到乙肝或丙肝抗原抗體的病人,即通常所說的表面抗原陽性、大三陽、小三陽或丙肝抗體陽性的病人。
陳亞進教授強烈建議高危人群應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定量、乙肝DNA定量和B超檢查,這是一種經濟、簡便、有效的預防肝癌方法,由此可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在胚胎時期,胎兒的肝細胞能產生甲胎蛋白,所以它又被稱為胎兒蛋白。胎兒一旦出生,其肝臟便不再制造這種蛋白質。所以除新生兒外,人們的血液中不該含有這種蛋白質,但如果肝細胞變成了癌細胞,肝癌細胞就又能產生這種蛋白質了。所以,如果發現人體內有甲胎蛋白產生且越來越高,便很可能患上肝癌了。”專家解釋。
“長期堅持監測和控制乙肝病毒的復制是預防肝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當然,如果不幸發現肝癌已至中晚期也不要放棄,以手術為主的現代綜合治療可以不同程度控制肝癌,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專家如此說。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