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節,江偉(化名)過得并不踏實,因為,10月1日后,事業單位薪酬改革將全面啟動。作為重慶某醫院的一名檢驗科醫生,江偉深知這項制度在基層的落實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一點讓他很不安,因為這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事實上,從事了近10年檢驗工作的江偉,長期被兩種情緒包裹著,一是因為經常“炮制檢驗報告”,對患者的良心上不安,二是對醫院收入分配方式“暗箱操作”的不滿。9月21日,他的不滿情緒又一次被一份掃描上網的工資單給激發了。
這份工資單是網友“飛刀又見溫度”上傳到某論壇里的,上傳者稱這是重慶某醫院一位普通護士的工資明細單。工資單清晰地列出了該員工的所有工資薪金、補貼、扣款等內容,最后算出8月10日至9月9日一個月的實發金額為9996.05元,這樣的高收入水平讓一些網民嗟嘆不已。
盡管江偉并不能證實這張工資單的真實性,但是醫護人員的收入差距卻是不爭的事實,對這點大家都心照不宣。讓江偉感到不平衡的是,同在重慶從事醫務工作的他,每個月的平均實發數額不到3000元,這與網上的工資單收入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另外,江偉所在單位的收入分配不透明,也令他十分不滿。
江偉說:“如果說主任在科室里 ‘一手遮天’是完全不過分的,因為科室所有員工的考核和獎金分配是‘主任一支筆’制度。主任如何分配這筆資金,有沒有截留,誰也不知道。大家也互相不知道對方真實收入。”
按照江偉所在醫院規定的考核分配方案,每月除了700多元的基本工資之外,獎金部分均以現金方式發放。但江偉稱,自己從來沒見過工資條。
具體發放程序是:院長把檢驗科全部的獎金發給檢驗科,再由檢驗科主任進行二次分配。而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的分配方式完全由科室主任全權安排。
“也就是說,我們底層員工每月考核業績如何,基本取決于主任的臉色和心情。”江偉說,這樣的制度設計或許在許多行業很普遍,但現實的問題是,院長發給科室的資金總數,員工根本不知情,每人每月拿到多少獎金,為什么是這個數字,也沒有依據。
今年9月2日,國務院決定,2010年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而醫療和教育領域將是改革的重點領域,全國各大醫院的內部會議上不免談及此事。而江偉所在醫院的工會主席卻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聲稱,對于國務院所說的薪酬體制改革,既不支持,也不推動,暫時“按兵不動”。
“薪酬體制改革,難免要觸及許多人的利益,當然會遭到抵制。”江偉說,醫院工會主席之所以這么表態,其實不光是照顧管理層的利益,也在照顧底層醫生的利益。
作為底層員工,痛恨薪酬體制“暗箱操作”的江偉,卻也同樣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保持觀望態度。每天,他還是按部就班地來到檢驗科,手忙腳亂地張羅采血、化驗的事情,忙得不亦樂乎,并無多少怠工情緒。
“醫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工資制度如果應用不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導致醫生思想道德變壞。”江偉稱,醫院如果按每個醫生每天門診量的多少甚至開藥量的多少來進行績效考核的話,病人可能就是績效考核的冤大頭了,一個小感冒可能就會被開到幾百上千元的藥。
在江偉看來,如何著重提高服務質量的綜合考核,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等問題,是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考核能否成功的關鍵。
另一位從事幾十年醫務工作的基層醫生也認為,編內和編外的收入鴻溝都尚未解決,同工同酬是一句笑話;而不同醫院的經營狀況也不一樣,加上醫療服務本身難以定量和定性的特點,各種復雜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績效考核將成為“世界上最復雜的問題”。
“實行績效工資后,我們的年終獎金應該就沒有了,以往其他諸多福利也沒有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江偉所在的醫院領導層也保持觀望。
按照國務院規定,10月1日起,公立醫院必須啟動績效工資體制改革。該醫院院長的想法傳達給員工后,全院上下的員工都各自打起小算盤,“主任在算計手里還有多少權利,而我們一線員工會算計工資多了還是少了,是比以前更忙了還是比以前閑了。”江偉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不過江偉有位同行朋友在湖南當檢驗科醫生,據稱其所在的醫院已實行績效工資制度。
如果按照這個“樣板”來看。醫院是以工作時間為核算標準,每月是否達到17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將影響到員工績效。每個科室還要算每月或是每季度的利潤率,這些都關系到科室每個人的工資。除績效工資外,還跟其工齡、學歷、等級資格證、是否為正式編制有關。
對于這樣的績效考核制度,江偉表示,盡管看似有進步,但還是“換湯不換藥”,并非公眾所期待的,并不能真正做到同工同酬,這還會影響部分員工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