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醫院正在進行全國首家門診預付費制試點準備 病人將按常見病目錄預存費用 只需一次結算不用反復跑腿———
“醫院試點先看病后交費?這是媒體誤讀。”昨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劉帆就此熱門話題接受記者采訪。他更正,應該是門診預付費制,患者先在就診卡里存錢,看完病后只需一次結算,免得為交各種費用反復跑腿。
措施:
將制定單病種預付費參考目錄并公示
據了解,門診預付費試運行工作將于今年年底進行。目前醫院正在抓緊調試電腦系統、制定單病種預付費參考目錄,要求各科室提取數據,將就診量排在前10位的常見病列入單病種費用建議方案,該方案將于年底前向患者公示。試運行開始后,患者掛號時可得到現場工作人員指導,針對自己的病情需要向就診卡里存錢。患者在看病時,各項交費環節被分解在門診醫生工作站。劉帆介紹,各診室的醫生桌子上都擺著讀卡機和電腦,當醫生從卡里讀取患者詳細信息,然后為其開藥方、開檢查單時,應交的費用就被立即凍結,患者拿著卡可直接到化驗室、醫學影像室進行檢查,相關科室經過讀卡機就可以看到檢查單上的“已交費”標識。
劉帆介紹,門診費用預付卡與患者就診卡是合二為一的,“其形式也不一定是IC卡,或許就是一組信息條碼。”但這張就診卡需要實名制,患者可以當日押金當日結算。據了解,屆時醫院門診50多個交費窗口都可以為患者提供24小時結算,對于患者臨時反悔不做的檢查項目,醫院可以予以退費。
據介紹,這項試點是由衛生部醫政司主辦的,屬于醫改試點項目,由醫政司提出理論方案,并指導醫院進行落實和實踐。劉帆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由于是探索、嘗試的醫療服務形式,對于患者的反應“心里還沒底”,“所以我們一直沒有對外宣傳。”但是這次媒體爆出消息后,就有患者問他,“嘿,聽說你們醫院看病不用花錢,是嗎?”讓他感到哭笑不得。
釋疑:
醫生看不到卡內余額 不會看錢“下菜碟”
針對有市民擔心自己存進的錢多了,醫生就會給自己“量體裁衣”花得多。對此,劉帆解釋,在醫生的電腦里是看不到患者卡里存款數目的,“只有當患者卡里的余額不足時,電腦屏幕上才會彈出一個‘余額不足’的提示對話框。”
劉帆表示,今后醫院將實行多種付費方式并存的制度,“我們不強迫患者使用門診預付費方式。”患者可以選擇傳統的現金付費方法,也可以刷銀行信用卡交費,公費醫療定點單位的患者看病也可以押支票。他認為,門診預付費是為患者提供一個更方便的交費服務形式。劉帆估計,這一付費方式會得到一些患者的認可,如外地患者、圍產期保健的孕婦、術后康復患者、慢性病患者、化療患者、疑難病患者等。
為了保障患者資金安全,患者在辦理押金時可以選擇加密確認,也可以選擇簽字確認。押金卡不單獨收費,也沒有存錢最低額度限制。另外,為了保障信息系統不中斷以及患者信息的安全性,醫院制定了一系列軟硬件安全保障措施,如交費網絡不與因特網連接、不得外接U盤等,防止系統被入侵。
新服務與目前刷卡交費有所不同
據了解,目前本市一些醫院已經有刷卡交費服務,但曾在一家三甲醫院有過刷卡看病經歷的于小姐對記者說,“不知道該存多少,老得去往里續費”,更添了很多麻煩。另外,還有些醫院雖然有刷卡交費服務,但只局限于急診等個別科室,交費卡不能在全院通用。
相比之下,人民醫院年底即將試行的門診預付費制與上述刷卡交費有兩大不同,一是交費卡在醫院所有窗口、醫生工作站通用;二是醫院制定了單病種交費建議方案,患者可以根據方案上的建議金額向卡里存錢,免去了反復存錢的麻煩。
分析:
試點初衷是為了節約患者看病時間
劉帆介紹,任何醫療產品都是先花錢才能得到服務,因此患者在掛號、化驗、照片子、拿藥、輸液等環節,都需要反復跑到窗口排隊交費。“我們大致估算過,一名患者從走進醫院到走出醫院的兩個小時里,每排隊交一次費就需要花掉10—15分鐘時間,”他說,“如果這位患者在看病過程中有化驗、照CT、輸液等項目,那就意味著他要多次到窗口排隊交費,我們把這個叫做與診療無關的無效流動。”為了給患者節省體力、節約時間,衛生部醫政司提出門診預付費制度,也就是患者先向就診卡里預交部分押金,然后再診療,最后一起結算,不用反復排隊交費。“這也是借鑒其他行業的做法,比如酒店業、餐飲業等。”劉帆說。
籌備試點醫院忙著改造系統
對于這種新的付費方式,感到壓力最大的是醫院。“我們現在面臨三大挑戰。”劉帆說,一是在技術層面上,目前醫院正在改造現有信息系統,建立賬戶管理機制,使得醫院所有醫生工作站、窗口都可刷卡交費。二是對于不同科室,要求其拿出位于門診量前10名的常見病建議押金方案,于年底前向患者公示。據了解,這些病種將能覆蓋90%的門診常見病。
劉帆說,醫院采取向患者提供押金建議方案,是為了防止患者往卡里存過多押金,“或者太少,總需要往卡里續錢。”他舉了一個例子,看消化不良和看骨折的醫療費肯定不一樣,“看骨科,做一個核磁檢查就需要一兩千元,而看消化內科,大多只需要做個B超,所以患者只存幾百元就夠了。”他表示,這個建議費用標準是經過分析后得出的一個平均數,供患者參考,任何治療方案都是個體化的,因人而異,“患者在看病時,花得比這個數多、比這個數少的可能性都會出現。”
第三個挑戰是對醫院服務管理的考驗。對于這種新的交費方式,患者能不能理解、接受,最大程度取決于醫院人員服務、配套管理是不是能跟得上。劉帆說,試運行的時候,醫院將專門安排工作人員在門診大廳掛號柜臺外面為患者答疑解惑,針對患者疾病提供相關治療、用藥、檢查明細,供患者參考。
回放:
新付費模式不會影響到
危重癥急診“綠色通道”
今年10月10日,北京市衛生局網站發布消息,衛生部將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試點看病流程新模式——先診療后結算,立刻成為第二天各大報紙版面的主打新聞,同時也引發社會廣泛爭議。
由于此消息發布后再沒有主要渠道做進一步解讀,因此媒體、市民都感到非常困惑不解,初一看,以為“門急診先診療后結算”是先看病后交錢,其實不然,而是“先交押金后看病”。消息傳開立即引發不少市民質疑:此項改革是不是強制性的?會不會導致過度醫療?會不會增加患者負擔……10月11日,記者曾聯系采訪試點醫院——人民醫院,但院方當時表示,因為這一試點工作是由衛生部組織安排的,所以接受媒體采訪需要得到衛生部醫政司的許可。
不過,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趙明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新的付費模式推行后,危重急診患者不會被拒之門外。對于急診患者,醫院必須堅持“先搶救后收費” 的原則,不會因為患者不交錢就不救治。記者在采訪一些醫院時了解到,其實真正的“先看病后交錢”制度在許多醫院急診科悄然實行著。“我們叫綠色通道。”同仁醫院宣傳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到急診就診的無身份證明、無錢、無陪伴人員的危重癥患者,醫院都是本著挽救患者生命的原則先搶救治療,但這部分患者的治療費用往往很難再討要回來。據人民醫院統計,該院一年發生診療壞賬300萬至400萬元,其中大部分是患者逃費和三無人員的救治費用。
各診室的醫生桌子上都擺著讀卡機和電腦,醫生從卡里讀取患者詳細信息,然后為其開藥方、開檢查單
患者拿著卡可直接到化驗室、醫學影像室進行檢查,相關科室經過讀卡機就可以看到檢查單上的“已交費”標識
試運行開始后,患者掛號時可得到現場工作人員指導,針對自己的病情需要向就診卡里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