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張先生發現,自己在同一家醫院打的同一種破傷風針,居然在半年內從1.8元漲到36.5元,漲了20倍。張先生把前后兩次打針的發票貼在天涯網絡社區后,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熱議。
根據張先生提供的發票顯示,2009年3月21日,他在上海虹口區江灣醫院注射1500單位的破傷風針,費用僅為1.8元,而9月25日他再次去江灣醫院注射1500單位的破傷風針,價格已漲到36.5元。藥品同樣為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20 倍的藥價漲幅讓張先生覺得“很震驚”。因為張先生找到了由國家發改委于9月28日公布、從10月22日起執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的通知》,發現通知中規定,基本藥物目錄序號為183號的破傷風抗毒素有兩種注射劑,1500單位(凍干粉)每支限價為3.6元。據此,張先生認為江灣醫院存在亂收費行為。
這篇題為“震驚!上海江灣醫院藥品漲價20倍!”的帖子一出,立刻被網友大量轉貼,百度搜索結果顯示,已有196個網站轉載。
記者在江灣醫院采訪時,醫院醫保辦主任劉偉軍向記者證實確有此事:“確實是同一個廠家同一種藥,在半年內漲了20倍。但這個價格不是我們定的,我們是執行上海市物價局的定價。”
江灣醫院財務科科長宋秀芬提供的增值稅發票顯示,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1500IU(0.75ml)破傷風抗毒素批發價格為31.74元,零售價格36.5元。而6月29日,由上海市物價局主辦出版的《上海價格信息醫藥專刊》公布的價格中,序號為288號的破傷風抗毒素,規格為1500單位/支,生產企業為上海賽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最高零售價格為36.5元。這個限價由7月12日起在上海執行。
“ 這個藥在全上海都是這個價格,在10月22日最新的價格標準中也是36.5元。”劉偉軍說,“不是我們醫院漲價,我們只是執行政府定價。”宋秀芬也表示,醫院對藥品價格很敏感,不會弄錯的,“我們是非盈利性的公立醫院,藥廠也是國有企業,進貨和銷售都是按照上海發改委的定價嚴格執行的。”
“1.8元和36.5元的前后兩種藥,藥物成分及含量和藥理作用及臨床適應癥沒有變化。”劉偉軍說。
為什么這種破傷風抗毒素會在半年之內漲了20倍?劉偉軍表示不清楚:“可能是因為這類藥物用量比較小,生產成本會比較高。但為什么漲這么多?定價的部門才能解釋。”
上海市虹口區發改委物價檢查所所長陸玉才說,接到張先生的投訴后,檢查所當時就受理并且派人去江灣醫院檢查了。“江灣醫院提供的發票和定價文件的規定是一致的,不存在違規加價的行為。”陸玉才說,他們隨后就把調查結果反饋給了張先生,“至于為什么漲這么多?這個解釋權不在我們。我們只能是執行上級機關的文件,并維護這個文件的權威性。”
上海發改委收費處相關工作人員沈小姐表示,這個藥品的漲價是因為生產企業改換了生產線提高了工藝成本,“不能再執行1.8元的價格”。上海發改委在通過對藥廠的生產成本進行調查后,把該藥劑定價為36.5元。
“ 因為生產工藝換了,嚴格地說,不能算是同一種藥了。”沈小姐認為,同一種藥漲價20倍的說法不客觀。“新的藥名還在審批過程中,在銷售過程中沿用了舊的名字‘破傷風抗毒素’,所以醫院可能誤認為是同一種藥。”沈小姐說,為了避免這種誤解,10月14日出版的《上海價格信息醫藥專刊》公布的價格中,在該劑型后面備注“執行國家質量標準YBS01042008”。
自10月22日起,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對入選目錄的296種藥品開始正式實施最高零售指導限價。此次價格調整涉及2349個具體劑型規格,關系到3000多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統計數據,此次約有45%的藥品減價,49%的品種價格未做調整,其中6%的短缺藥品價格有所提高,平均降幅12%。
在上海江灣醫院,幾位正在照看孩子打點滴的家長告訴記者,他們并不清楚相關調價消息和江灣醫院面臨的價格質疑。這些家長表示,常給孩子輸的一些藥品價格沒有變化。市民王女生說,她覺得看病貴就貴在藥品上,“現在藥品市場很混亂,廠家不同,藥價也千差萬別,消費者難以區分質量優劣。我們不是內行,不知道什么樣的藥是既便宜又實用的,也只能聽醫院的。”
據悉,自1998年5月國家計委第一次整頓藥品價格起,直至2009年10月2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11年間藥品價格已經大大小小地降了26次。26次降價的統計顯示:基本藥品并非每次都在降價,有的藥品價格保持了多年不變,有的藥品價格在升高。鐘南山院士曾痛斥藥品改頭換面變個名字漲價的現象:“一個‘羅紅霉素’,品種就達40多種。我當了45年的大夫,在查房時也幾乎看不懂。”
劉偉軍說,他感覺藥品價格總體上是在降的:“做個比喻,就像股票,大盤指數在降,但具體到單支股票上,有些降了有些漲了。像這次破傷風針大幅漲價的情況也有過,但沒有人提出來過。這次也只有他(張先生)提出來。半年內打兩次破傷風針的情況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