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衛生局召開本市大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預約轉診試點工作會,并率先在原宣武區啟動試點,宣武醫院和友誼醫院將分別承擔4個社區、近30萬人口的轉診工作。據了解,此類區域內大型醫院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定向轉診預約的模式有望向全市推廣。
轉診時間掛號不超3個工作日作為城區內首批大型
醫院與基層衛生機構預約轉診的試點,宣武醫院和友誼醫院將設專人專臺負責轉診工作,一旦社區醫生對病情無法確診,或治療一段時間不見效果,將為患者安排轉診;對口大型醫院則需根據病情,及時為達到轉診標準的患者安排預約就診或會診,按照規定,最長不得超過3個工作日。
據了解,原宣武區的8個社區將分為兩個醫療區域,廣外、牛街、白紙坊、廣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要到大醫院就診時,轉診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陶然亭、椿樹、大柵欄、天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轉診安排社區不會成“掛號室”
衛生部門強調,“預約轉診”是經社區醫生和大醫院醫生溝通,由大醫院決定轉診安排,并不意味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大醫院的掛號室。此外,大醫院在設專門部門或專人負責接待轉診患者的同時,也將對轉診患者采取分時段預約的安排。轉診預約采取實名制管理,患者預約和就診時,應提供本人身份證。
此前,本市衛生部門承諾,在今年內實現社區轉診的月掛號率達到30%,即如果有10個人在社區需要轉診,社區至少要為3個人掛到對口大醫院的號。此次試點工作的啟動則意味著,月掛號率將有望達到100%。
檢查結果社區與大醫院將互認
大醫院與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轉診預約時,大醫院將認可經過評估的社區醫院的部分檢查結果。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邱大龍表示,此舉是為了避免轉診過程中的重復檢查,減輕患者的就醫負擔。
目前,全市二、三級醫院的141個實驗室檢驗結果已實現互認,統計數字顯示,“檢查結果互認后,平均每個患者可節省58元左右”,邱大龍說。
對話·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
在社區與大醫院間建立轉診渠道
記者:為什么選擇在原宣武區進行試點?
鄧小虹:這個區域面積不大,人口集中,且只有宣武醫院和友誼醫院兩家三甲醫院,醫療資源比較好分配。
記者:目前全市有152家二、三級醫院對口支援322家社區醫院,此次試點有何不同?
鄧小虹:對口支援是為了方便居民不出社區就能看專家,而這次試點是建立固定的由社區到大醫院的轉診渠道,避免有的患者有了病就往大醫院跑,卻連掛哪個科室都不知道的現象。同時也能使真正需要專家資源的患者能及時看上病。大醫院將優先安排社區轉診患者,且免除預約掛號服務費。
(責任編輯:侯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