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卓銘 北京報道
三聚氰胺正有可能憑借聯合國之手“借尸還魂”。
7月6日,聯合國負責食品安全標準的機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設立了一項新標準,對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做出了規定。與兩年前中國衛生部制定的臨時監管限量值相同,新標準規定,每千克嬰兒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過1毫克,每千克其他食品或動物飼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過2.5毫克。
對于這樣一個嚴肅的新標準,乳業專家王丁棉表達了他的憂慮:“把這樣一個本不該有的數值合法化,這不是一個好事情。”
聯合國此前從未就三聚氰胺設定過標準。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歐美等國紛紛采納了FDA報告中“1毫克/千克”和“2.5毫克/千克”這兩個指標,作為各國的規范。“中國也正是參考了這一數值,才制定了臨時限量。”
王丁棉表示:“在我國這只是一個臨時的監管限量,這一指標從未成為過國家標準。”
今年4月23日,66項乳品新國標出臺,其中明確指出“不再設置三聚氰胺相關規定”。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本來就是不應該在食品中出現的,新國標沒有將其納入合法添加的范疇,很好地說明了國家的態度。”但他也承認,2008年衛生部所做的臨時限量一直沒有取消,實際運作中還存在按此指標來進行規范的現象。
WHO食品安全專家特里斯謝爾強調:“新標準設定的指標,是允許偶爾出現的自然污染現象。是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為三聚氰胺的含量設置上限。任何為了商業利益而故意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王丁棉表示:“聯合國新標準則進一步強化了這個數值,這很可能給人為操作留下漏洞,到時很難界定刻意添加還是自然污染。”
不過,WHO也承認這項標準對各國不具有約束力,即便有食品達到了所謂的最低含量標準,任何國家海關仍可將其拒之門外。王丁棉也認為:中國不可能接受這一聯合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