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本刊記者 李穎
在北京市各大醫院門口,我們總能看見這樣一群人,他們像“皮條客”一樣詢問每一位前往醫院就醫的人“要號嗎,要專家號嗎”。這類人長期以炒買醫院的專家號為生,霸占著一些醫院的專家資源,哄抬掛號費用,故被老百姓稱之為“號販子”。
然而面對數目龐大的號販子,醫院為什么對他們束手無策?這群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一個團伙?他們又是如何發展成產業化鏈條的呢?
醫院一幕
2010年6月7日清晨7點10分,在位于北京市團結湖附近的北京市婦產醫院的掛號大廳,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一位年紀稍長的老者,正在與一位保安理論。
“這么多插隊的號販子,你們管不管?”老者的語氣略顯急躁。
“我們管不了。”保安顯得一臉無辜。
“管不了,要你們保安干嘛!這么多孕婦挺著大肚子半夜就來排隊,你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號販子往前插,你們也忍心!”老者說話時,看了看身邊同樣挺著大肚子的女兒,急躁的語氣中透著無奈。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在醫療資源最為豐富的北京市,號販子普遍存在于各家大型醫院。這些人專以販號為生,他們會在掛號前頭一天晚上在掛號窗口前占據有利地形。當第二天醫院開始掛號前,就會有三五個人在大廳里外進行“吆喝”,其余人則繼續排在掛號隊伍里等待,他們分工明確,效率極高。
其實,早在1999年9月,北京市衛生局網站就開通了集中式的網絡預約掛號服務。推出預約掛號“一卡通”,原本是解決掛號難、治理號販子難的一項舉措。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患者并沒有因為有了“一卡通”就能如愿掛上專家號;號販子也沒有因為這個“一卡通”就銷聲匿跡。
目前,北京市各大醫院已采取實名制就醫,有人認為,醫院患者實名制就醫可以打擊號販子。然而事實卻告訴我們,倒賣號源早已形成了一個非常系統的產業鏈,靠實名制來根除很難。需要買號的患者只要把自己的就診卡交給號販子,號販子便會讓排在隊伍里的人為患者掛號,然后根據患者所掛的普通、專家、特需號區分,收取100元至上千元不等的費用。北京協和醫院風濕科14元的專家號,被號販子炒至上千元的情況并不偶然。見此情此景,我們也便不難理解風濕科唐教授的那句無奈之言——現在是為號販子打工。
而這些號販子很精明,他們并不會把所有的掛號資源都把持住,而是僅僅占用前幾十個名額。這樣一來,一些普通民眾可以通過正常排隊途徑掛上號,民憤相對的小,于是這個“生意”就可以相對長期地進行下去。
灰色鏈條
現如今,號販子已經把替人排號做成了公司來經營,甚至還是準軍事化管理。他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按勞分享利潤,有的還有基本工資。他們住在同一個地方,然后統一起床,統一上班,據說還統一下班。他們有專門的名片,甚至在網絡上也能找到他們的身影。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很多自行掛號者凌晨三點左右便會守候在醫院掛號窗口前,但有時也掛不上號。究其原因,其實這并不是排隊時間早晚的問題。醫院的號分子分工明確,第一波在當天8點患者開始就診后離開,第二波又在掛號大廳排第二天的號,所以患者永遠也早不過他們。
“我買過號販子的號。”河北的田女士說。“我上次來北京帶孩子看病,在協和醫院排隊,3天沒有掛上號。第3天排隊的時候,我遇見一個號販子,因為這次也不知道排下去是否能看得上病,為了順利看上病,因此我只有給了號販子兩百塊錢。坦率地說,在北京等待的成本太高了。”
馬克思說過,利潤率超過50%,人家就會肯冒險;如果超過100%,就鋌而走險;要是超過300%,就敢冒踐踏法律的風險。以北京市協和醫院為例,協和專家一上午看20個號,如果號販子把20個號全部買下來,一個專家號14元,一共就280元。所以哪怕他們只賣出去一張票,利潤率都是500%。
家賊難防
號販子之所以如此猖獗,醫院方面恐怕難辭其咎。如果院方說沒有參與倒號,恐怕難以自圓其說。因為每天都是同樣的人在前幾十位排隊,醫院掛號大廳里有攝像設備,想要抓住這些號販子看起來似乎并不是很難的事情。
近期,一些曾被警方處理過的號販子又開始在北京煤炭總醫院的掛號大廳內倒賣專家號,結果被警方抓個正著。而與以往號販子“單打獨斗”不同的是,此次落網的號販子們在該醫院還有一個保護傘——即由鐵路保安公司派駐該醫院的保安隊長陳某。陳某作為保安隊長在煤炭總醫院執勤,收受號販子每月上供的錢財后,便對王某等3人在醫院掛號大廳倒賣專家號視而不見。
醫院保安作為院方維持正常醫療秩序的派駐力量,與公然擾亂正常醫療秩序、牟取不義之財的號販子,本應是貓和耗子的關系。但貓架不住耗子爪子里那點吃食的誘惑,最終便與其沆瀣一氣。苦了的,只有心急如焚,亟待專家診治的患者。
在采訪中,家住北京市大興區的張小姐跟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去年年初懷孕后,由于胎兒先天不足,我到北京市婦產醫院做流產手術。但由于家住得比較遠,到醫院后婦科全天的號已經掛完了。后來一個號販子找到我們,說2000元就能替我找主任做手術。上次手術還算是成功,現在我又懷孕了,錢花了也算值了。”
醫院號販子倒賣專家號的問題,一直令有關各方十分頭疼:一方面是患者的數量沒有限度,另一方面則是醫院能夠提供的專家號數額十分有限。這種供需矛盾在客觀上為號販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也是號販子屢打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有關各方為此采取了多種措施,卻很難把號販子徹底根治。究其原因,除了優質醫療資源一時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外,更多的則是各種行之有效辦法在執行中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內鬼頻現。
現代版的“老鼠愛上貓”,似乎每天都公然在大型醫院的掛號大廳上映,而這幕劇決非偶然。事實上,無論是號販子還是票販子等等不法行為,每每都有內鬼在暗中照應,這種現象足以引起有關單位的高度重視。所謂“家賊難防”,但是不得不防。
在全國范圍內,這樣掠奪患者本來就已經非常可憐的醫療資源的行為,正在廣泛而明目張膽地進行著,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果不加以制止,恐怕以后就更難逃“看病先找號販子”的噩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