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帖醫生被網友稱堪比鐘南山,昨接受采訪稱醫療人員群體應增強社會責任感
文/本報記者 邱瑞賢
由廣州一名醫生今年4月份實名發布的一個網帖,在被從其個人網站“挪”到網絡論壇上后,三個月間竟然累積了高達1.7億的點擊量,同時還被其他網站不斷轉載,總點擊量近兩億。該熱帖被網友大呼為“神帖”,“堪稱全球網帖吉尼斯”。
記者查閱該帖發現,該“神帖”的作者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病專科主任醫師劉安平。今年4月份,他在央視看到有關北大第一醫院醫學教授熊卓為在自己工作的醫院因腰椎手術后突然死亡的悲劇事件,為表達自己的思考,在個人網站上發表了題為《北大第一醫院中年女教授死亡之爭引發的思考》的帖子。該帖迅速被網絡論壇引用,并持續被熱切關注至今。網友甚至稱,“一名有良心的醫生在自己網站上撰文披露醫療黑幕,贏得網民一片贊揚,堪稱鐘南山第二。”
有意思的是,當本報記者昨日與發帖醫生聯系上時,他坦言對該帖在網上的火熱毫不知情。“說實話,醫療人員中愿意出來說真話的人不多,背后的原因很復雜,其中有對時下媒體的引導有所不滿,另外群體中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也不多。”
網帖:
上論壇驚人火爆
今年4月12日,在被從個人網站上移到網絡論壇上時,劉安平該帖的標題被改為《廣州驚現敢言醫療內幕第一人,堪比鐘南山》,立即以驚人的速度“火”了起來。
對于曾經沸沸揚揚的北大第一醫院事件,劉安平直言其中的一些細節奧秘。
記者發現,劉安平雖然是一名業務繁忙的教授級主任醫師,但是文字功夫過硬,而且言辭較為激烈尖銳。
也許正因為劉安平直言不諱,引發了大批網友對該帖的追捧。從該帖登上論壇至今的三個多月里,雖然回帖量只有十數個,但記者發現一直持續有網友點擊該帖,最新點擊量超過了1.7億。對于時下海量的網絡信息而言,這是一個讓人咋舌的關注數字,也號稱創下了論壇帖子的點擊紀錄。事實上,引發記者注意的正是這一個駭人的關注度。
網友:
需揭露醫療黑幕平臺
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教授級醫生,劉安平在對事件本身的關注以外,也揭露了自己很多對時下醫療現狀的觀察。
帖子中,這些對現狀的揭露讓網友們感到大快人心。記者發現,在后來的跟帖中,大量網友都把該帖作為一個抒發對時下醫療現狀不滿的平臺,大訴其苦。
“其實帖子中并沒有寫到太多具體的黑幕,大多是抒發作為醫療人員對體制本身的感受。我也對該帖為何引起如此大的關注感到好奇。”昨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院管理人員認為,該帖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標題的設置,點中了時下大眾對“醫療黑幕”話題的超高關注度。
昨日,本報記者與劉安平本人取得聯系。讓人意外的是,他本人完全不知道該帖在網絡上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我平時工作很忙,當時發表了這篇文章,不久之后就被網站撤下了,我也沒有去問什么原因。可能那是一個醫療服務網站,他們覺得太敏感了吧。”
對于有網站轉載他的文章并引起廣大網友追捧,劉安平也并不了解,三個月來他的工作一切如常。“可能是醫生中像我這樣寫這些的并不多吧。”他想了想說,“說實話,大部分醫療人員對社會時事關注度不高,可能與自身工作專業技術性太強有關,大部分醫療人員都不會要求自己有很廣的視野和思考。加上近年來對媒體宣傳的意見,大部分醫療人員都不愿意發言。網絡,倒是一個不錯的渠道。”他表示,他并不僅寫了這一篇文章,將來也不會停止對此的思考。
而對于網友給他“鐘南山第二”的稱號,他則顯得很不好意思。“不要這樣說,我只是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而已。”
業界:
“醫療黑幕”多被熱捧
記者發現,在幾乎每個網站上,關于“醫療黑幕”的帖子都是最熱門的帖子之一,最近在貓撲網站上,一篇醫生自揭“藥扣”現狀的帖子也獲得熱捧,網友們從中看到了時下醫療體制中仍存在的很多“黑洞”。
“大家對‘神帖’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說出了對體制的思考,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把矛頭指向醫療人員本身。我們今天剛剛開完培訓課,有醫務人員發言,流著淚說,我們的一點差錯可能造成患者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錯誤,一旦發生,就沒有機會改正。這是真實的一幕,我們的醫生不是惡魔,這個群體有害群之馬,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保持絕對的自省精神和感恩意識。”那位不愿具名的醫院管理人員說。
《北大第一醫院中年女教授死亡之爭引發的思考》(節選)
“本來,筆者作為業內人士,耳聞或遭遇醫患糾紛的事,可以說是跟開車磕磕碰碰一樣,總是難以避免。因而,一直以來,我對各路媒體為吸引眼球而爭相炒作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之類,從來是置若罔聞,更不欲略置一辭。不過,此次事件,一是雙方都是牛人,二來感覺四周明白人真的不多,且有感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終于忍不住要說上幾句心里話了。”
“現今的高校也好,醫院也罷,教授、博導車拉斗量,沒準還給你亮出個院士的頭銜。可這些人整天孜孜以求的都是些什么呢?除了不到一半的時間花在病人或學術的身上,大多是花在開會、吃喝、跑課題、跑關系,有的還很會炒股票……國內的名山大川跑完了,再往國外跑,歐美跑完了,再往非洲跑,反正地球那么大,不愁沒地方跑。不混個一官半職,也要在行業學會里混個什么主委副主委秘書長常委之類,頂不濟也要弄個什么博導之類的頭銜。這樣才有江湖地位。”
“一個病人進來,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樣盡快將病人治好,而是怎樣更有經濟效益,于是各種五花八門的檢查、各種貴重的藥物、進口的藥物,一股腦地蜂擁而上。理由當然多的是,全面檢查有利于盡快明確診斷;使用貴重藥品,療效快、副作用少。況且,我們還都是按歐美最新治療指南來用藥的啊。”“可是,這些最新指南,誰敢說不是在各種商業公司醫藥公司的暗中操縱下,通過賄賂所謂的專家而貓膩出來的呢?是啊,一切都是為病人著想,可是是否想過,我們國家還有那么多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他們靠血汗工廠打工,掙來的錢還要養家糊口,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
“媒體披露出來的一個細節也夠雷人的,就是在女教授死亡后,當家屬聘請的律師去封查病歷時,發現了住院病歷有多處被修改的痕跡,還有就是多個記錄沒有上級醫師的簽名。沒想到北大醫院,也出現這樣的小兒科錯漏。”
“弄虛作假,既是各級醫療機構的通病,也是各行各業的潛規則。事實上,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是使用電子病歷,很多情況下,病程記錄都是寫在電腦里頭,隔個三五天或一個星期才打印出來,有的甚至在病人要出院的時候才匆匆忙忙一攬子全部打印出來。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錯漏,當然也給修改病歷提供了方便。所以此次北大教授的死亡病歷,多處漏了上級醫師簽名,恐怕就是這樣造成的。”
“醫患關系的惡化,雙方的互不信任,從經濟學上看,會加大成本,從社會學上看,會摧毀本來就十分稀缺的道德與價值體系,受損的將是社會中的每個人。如果我們對法律還有些許信心,那就還是等著二審法院的審判結果吧,盡管可能仍然是一個雙方都不滿意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