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十字路口的民營醫院,對外界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很敏感。
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作了重要闡述。擬投入8500億元,實現基本醫療全覆蓋,這讓老百姓重新看到了擺脫 “看病難、看病貴”的希望。面對這場大刀闊斧的新醫改,我省民營醫院業內人士同樣在翹首等待,期盼從中獲得更多機會與信心。
“最近一直在關注醫改政策的風向,可是有點失望,從字面上看好像民營醫院并沒有獲得明確的支持。”近日,杭城一家頗有些名氣的民營醫院投資管理人心情格外沉重。持續的入不敷出使他不得不開始縮減廣告宣傳投入,甚至動起了裁員的念頭。
這絕非只是個案。與這家民營醫院處境一樣,至今信心不足、且戰且退、苦苦掙扎的民營醫院,在我省已不是一個小數目。
然而,對即將公布的新醫改方案,有些業內人士卻持另一種觀點,他們讀到的是陣陣“春風春雨”。
“新醫改中就有這么重要的一條,政府將花錢購買醫保內的醫療服務。”浙江綠城醫院院長鄭昶就認為,我省民營醫院很多已獲得醫保定點單位資格,光這一項就是個大機遇。
怪異的現象
近年來,我省民營醫院蓬勃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規模。近日,《市場導報》記者從省衛生廳獲悉,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溫州就誕生了第一家民營醫院,到 2008年底,全省已有民營醫院達250多家,大小規模不等,多的幾百張床位,少的二三十張床位,專科的,綜合的都有。
目前,這一群體生存的狀況究竟如何?發展中到底遇到哪些瓶頸?今后突破的方向和辦法又在何處?在新醫改方案即將公布的關鍵時刻,這一群體的整體命運,一時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如果不是圈內人士,真的很難想像,那么大把大把掙著“銀子”的民營醫院,如今竟然根本不賺錢,好些長期巨虧,收支平衡都成了一種奢求。近期,《市場導報》記者對省內的部分民營醫院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我省民營醫院和全國民營醫院的處境相似,正面臨著行業重新洗牌和發展歷程的十字路口。投資人對未來能不能賺到錢已很茫然,普遍心態都是,“進一步信心不足,退一步萬丈深淵”。有些投資人甚至已開始抱怨:當初什么不好做呀,要去投資開醫院?
“不要稱我們為民營醫院,我們有點怕。”眾多業內人士發出這樣的聲音,讓人一時很是疑惑,更讓人奇怪的是,我省眾多民營醫院似乎十分熱衷于“非營利性”名頭,非營利性隊伍不斷壯大,乍一看上去好像都是在“為人民服務”,很少有主動把自己往“營利性”醫院上靠的。
種種怪異的現象表明,我省眾多民營醫院經營過程中不是羞羞答答,就是喜歡蒙著一層神秘面紗。這究意是怎么了?
尷尬的困局
“我省民營醫院現在日子好過的并不多,那么多的民營醫院都往非營利性上擠,就是為了少繳稅。”眾多業內人士對此直言不諱地說,是政策逼著千軍萬馬擁堵在獨木橋上的。
采訪中,眾多業內人士對《市場導報》記者抱怨,民營醫院在立項征地、準入審批、銀行信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資格等各個方面,與公立醫院根本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加上民營醫院大多組織機構、管理機制仍不規范,資源實力、基礎設施、診療設備、技術水平等比較薄弱,管理人員偏少,人員素質偏低……理論上民營醫院應有的優勢,在現實中無法體現,惟一跑在公立醫院前面的就是在媒體上猛投廣告。然而,巨額廣告下去了,病源卻沒有多起來,尷尬的困局就出現了。
民營醫院就是野草,生命力特強。即使長期處于這樣的不利環境中,近年來,發展仍非常迅速,數量由少到多,規模由小到大,服務內涵由單一向多元化邁進,極大地滿足了老百姓對治療特殊疾病的需求,大大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如今我省民營醫院的發展,無論從總量、質量、規模、速度上,都走在全國前列。遺憾的是,雖然數量上占了全省醫院總數的15%,但是服務數量上只占4%-5 %之間。擁有的醫院數量與服務業務量差距如此懸殊,足以證明我省民營醫院當前面臨的“僧多粥少、糊口不易”的窘境。
據導報記者查證,目前我國民營醫院已達300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醫院已超過500家,已成了國家醫療機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曾幾何時,民營醫院到處攻城略地,不僅讓老百姓興奮了一陣,也讓所有的公立醫院如坐針氈。
然而好景不長。民營醫院的出現,雖然暫時在形式上打破了公立醫院獨步天下的霸主地位,可是并沒有得到整個社會的小心呵護,反而或明或暗地受到了相關部門的擠兌。稅收、醫保、評級、人事……哪樣事情一沾上民營醫院的邊,那就成了老大難問題,在辦理過程中不是被說成“無章可循”,就會碰上“久而未決”。
“扳指算一下,周圍已有很多民營醫院倒了。換老板的、全盤否定重新定位的也不少。”杭城某民營醫院總經理無奈地說,本以為這里面是個金礦,哪里知道跳進了泥潭,F在賺錢的沒幾個,誰有實力誰挺到最后。
“可不能稱我們為民營醫院。”導報記者在采訪時,一些民營醫院綜合部經理一再叮囑著。看來,“民營醫院”這幾個字眼,絲毫沒有照到浙江民營經濟的“光環”,反而成了壓在他們身上的沉重包袱。
丟失的誠信
“民營醫院都是騙人的,誰敢上他們那里看病啊。”在消費者已普遍存在的誤區聲中,許多業內精英紛紛指責行業中的 “害群之馬”。
“地球人都知道,民營醫院的名聲是怎么搞臭的,就是江湖游醫造成的。”溫州康寧醫院院長管偉立怒斥,他們就是老鼠屎,到處承包社區、鄉鎮醫院的科室,偏僻之地租房開醫院,專治那些社會上“難以啟齒、難以治愈”的病,結果牛皮吹破,干脆利用病人病急亂投醫的心理,做起了“坑蒙騙”的勾當,給剛起步的民營醫院造成了長期無法挽回的名譽損失。
“想成功開辦醫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光有錢也不能解決問題,整個大環境不太好,你投入再大,有時也是沒有產出的。這時要比耐心與內功。”省衛生廳副廳長馬偉杭在接受《市場導報》記者采訪時說,我省民營醫院發展良莠不齊,某些民營醫院亂收費、亂醫治的現象屢見不鮮,常遭投訴、曝光,的確拖累了整個行業。
名聲不好、人才匱乏、資金壓力大,沒有科目領頭人,在同行里不被認可……說起民營醫院為什么老沒有起色,杭州阿波羅男子醫院院長孫承恕講了一長串,不過他也把“聲譽不好”,放在了最大的障礙上。他舉例說,2008年下半年,我省不少民營醫院出現老板頻繁更換、資金鏈斷裂等情況。這些都說明,整個民營醫院的發展環境正在惡化。
真正的難點
“聲譽不好沒病源只是表面現象,背后是一場利益的博弈。20年醫改忽視民營醫院的存在和作用,才會不徹底,最終宣告失敗。”管偉立認為,如今民營醫院陷入泥潭,有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國家沒有給其很好定位的客觀原因。
他覺得,多年來政府對民營醫院發展的態度總是很曖昧。政府一邊鼓勵民營醫院發展,但在政策落實上卻總有力不從心之感,像擠牙膏樣的,很多民營醫院都是在等待中倒下的。
省衛生廳副廳長馬偉杭對我省民營醫院的發展情況十分熟悉,曾帶隊作過專門的課題研究。馬偉杭對以上我省民營醫院的種種“抱怨”并不驚訝,但他堅稱政府在政策上沒有歧視民營醫院,能給的政策都給了,不能給的也正在想辦法,比如一直在呼吁減輕稅賦等。
“至于每個政策是不是都落實到位,這個倒很難說,但準入門檻和執行標準都是一樣的。”馬偉杭說,在營利與非營利性上,政策都鼓勵民營醫院參與。就拿醫保定點單位的確立來說,也是一視同仁的,只要符合要求,不管什么性質的醫院都可以納入。
在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沒有基本建立前,民營醫院的日子都會緊張,會長期面臨病源不足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馬偉杭認為,不大力推進商業醫療保險,老百姓就不能解決看病貴與看病難問題,民營醫院也沒有好出路。
突圍的辦法
辦好一家民營醫院,三五年只能是培育期,10年是一個規劃期。民營醫院如何擺脫困境,馬偉杭給出的建議:只能是圖強不貪大,攤子一旦太大就很難調整,規模與設備什么的都要切合實際,最關鍵的是培育人才,只要有了真正的人才,三五年一個周期,醫院會有起色的。
他同時指出,民營醫院一定要有特色。面面俱到的民營醫院是難做好的,畢竟不是慈善家,也不能看到哪個賺錢就投哪個,要認定一個科目,一門心思做強才會有出路。更要耐得住寂寞,還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別指望投入就能有巨大回報,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都要修內功,多磨合,找準定位。起步階段要做一定的公益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與口碑。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一定要規范,因為一旦不規范之后,要想糾正過來太難了。
“民營醫院能不能生存發展壯大,關鍵是看它能不能被納入到國家的醫改體系中來。”鄭昶告訴導報記者,政府應該為稚嫩的民營醫院,提供更加寬松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
不求特殊照顧,只求公開公平。這是我省現在諸多民營醫院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醫院不問出生,只判定其公益性比例,然后一視同仁地享受國家政策。” 身兼杭州市政協委員、主持省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工作的鄭昶呼吁:政府應加強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消除社會對民營醫院的偏見,支持營利性民營醫院合理合法地追求利潤,盡快制定民營醫院承擔公益屬性的評判標準,給予他們應有的政策“紅利”。
“要想在行業內立足,就得注重文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善待人才,構建穩定活躍的用人機制。”孫承恕認為,民營醫院更應該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防范化解醫療糾紛,做到與國有醫院互動,取長補短。
據了解,蘇州經濟開發區內的民營醫院、寧波市慈溪民營醫院、北京眾多民營醫院由于各方面扶持政策到位,發展中都呈現了“又好又快”的局面,值得推廣借鑒。
此外,日前從全國政協醫衛界聯組會議傳來了好消息。政府今后將對于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實施不同的管理模式。非營利性醫院將享受免稅、補貼、購買服務等優惠政策。同時,如果民營醫院嚴格執行政府的政策,也可以申請成為非營利性醫院。這樣的政策春風頻吹,無疑為民營醫院突圍預留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