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元月,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突出公益性,堅持利民惠民。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與其他產業部門有著不同的存在和發展目的。衛生事業主要的責任是維護和增進全民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是通過治療患者而獲取經濟收益。
這意味著我國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將擴大覆蓋面,增加普惠性和公益性。這也意味著醫改將更加注重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更加強調政府在其中的責任擔當。
幾天后,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對媒體表示,沒有要求民營醫院承擔公共衛生職能的要求,但是需要其擔負起公共衛生等職責,比如對重大突發性傳染病的上報制度等。
先天發育不全的民營醫院
1979年,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錢信忠提出“要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不久,衛生部等三部委便聯合發出了《關于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1980年,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允許個體醫生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打破了公立醫院大一統局面,各種形式的民間資本陸續進入醫療服務領域,我國民營醫療市場開始興起,尤其是1985年全面實行醫療體制改革后,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呈現穩步上升的勢頭。
九零年代,經濟發達地區的民營醫療機構憑借其靈活的機制和優質的服務為當時沉悶的醫療市場帶來了勃勃生機,中國民營醫療市場初具雛形。但是,一些為了牟取暴利不惜以欺騙、虛假廣告、假劣藥、過度醫療等形式愚弄坑害患者的行為開始在醫療機構像傳染病一樣蔓延,一些民營醫院在暴利面前迷失方向,為利益不擇手段,致使剛剛起步的民營醫療市場亂象叢生。比如,現在已經占據中國民營醫療市場80%市場份額的東南某省投資者以性病游醫發家,完成了其資本的原始積累。從1980年代初國家允許開辦私人診所以后,這位最早創業者選擇在廣東這個沿海開放城市開辦性病診所,因為他們的一些惡劣手段,引起了社會反感。據媒體報道,當時一位衛生系統官員曾頗為憤怒地拿出一份衛生部糾風辦針對這個游醫集團專門發文文件,措辭嚴厲:“這個游醫集團在全國各地以金錢鋪路,承包經營國有、集體醫療衛生機構開辦的性病、泌尿專科門診,甚至承包整個醫院或皮膚性病研究所,大肆進行詐騙錢財、坑害患者的非法活動,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嚴重損害了國有、集體醫療衛生機構的聲譽。”盡管如此,并沒有影響到這家性病游醫的原始資本積累,并越做越大,形成了今天他們掌控中國民營醫療市場的局面。
原本充滿生機的民營醫療市場身染沉疴,這無疑為這個市場今后的發展刻下了巨大的陰影。一直到今天,消費者對民營醫院的投訴、批評、曝光乃至訴諸法律就一直沒有停過,《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的出臺和修訂也仿佛是專門為民營醫院量身訂做……
2007年年初,全國48家民營醫院獲得了首批“全國誠信民營醫院”的稱號,并開始“全國誠信民營醫院萬里行”活動。就在頒布獲得稱號的第二天,民營醫院——上海協和醫院因存在多種違法、違規行為,被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期,上海權威部門公布數據顯示,一個月內發現23家醫院存在不良職業行為,其中民營醫院占21家。遼寧省的監查數據表明,在發布虛假廣告的68家醫療機構中民營占了絕大多數……
先天發育不全的民營醫療市場
民營醫院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有其獨特優勢。機制靈活,管理有效,沒有負擔,同時具備的執行力上具有優勢,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醫院的投資實力,二是醫院在具體項目上的操作能力。這是許多專家眼中民營醫療機構能與公立醫院“搶飯吃”的法寶。
我國已有民營醫院1792所,占據市場份額約為3%~4%。業內總結民營醫院發展的五大難題為:發展的扶持政策不夠;人才匱乏與流動性大;稅收多,負擔重;無消費標準;誠信危機嚴重,社會認同差。這些問題在民營醫院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非常突出,而且不斷地困擾民營醫院的發展。
首先,民營醫療市場的政策扶持不夠主要表現在稅收政策和醫療保險定點單位的政策上。目前稅收政策的不配套不統一,對民營醫院的生存發展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根據財政部、衛生部有關文件規定,營利性醫院在分類管理登記以后前3年是免稅的,但地方稅務部門卻另有土政策,民營醫院無法享受優惠,尤其是讓一些起步較晚尚無積累的民營醫院不堪重負。根據業內公認的測算結果,稅收負擔(主要是營業稅及所得稅)占到民營醫院總收入的8%左右。而公立醫院不僅沒有稅收負擔,而且還有補貼。此外,目前營利與非營利醫院執行的是同一個收費標準,民營醫院不可能在收費上有高利潤,加上一些衛生部門將民營醫院全部逼進營利性的“死角”,各地出臺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包圍”,使民營醫院發展舉步維艱。
在醫保定點政策上,除了少數民營醫院借助地方招商引資政策或是私下運作相對比較幸運,獲得非盈利性審批。在記者采訪的山東部分地區因地方招商引資政策得利的民營醫院審批還算順利。而大多數民營醫院都被排除在醫保定點單位之外。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后,一些地區不允許政策規定的非政府主辦的非營利醫院存在,民營醫院“一律”成為營利性醫院,而營利性醫院“一律”不得成為定點醫院。
在山東濟寧市一家連鎖性質的民營醫院院長看來,除了稅收、財政補貼、醫保定點等因素外,人才問題也是制約他們發展的一大障礙。許多公立醫院規定,一些資深醫生即使退休后也不能為本地其他醫療機構服務,否則拿不到退休工資。對于在職的醫生,更是理由多多。許多時候,他們挖來了人才,由于沒有晉升職稱的評審資格,很快又流失了。他說,過去還可以經常請一些大醫院的專家來“走穴”,現在管理嚴了,這條路也基本被堵死了。
從參加民營醫院經驗交流會的業內人士了解到,有95%的民營醫院都認為國家對待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政策上不一視同仁,缺乏必要的支持,主要集中在醫療保險、職稱評定、貸款……所有制上的歧視依然存在,雖然目前不少患者沖著民營醫院的特色和服務而來,可因為國家政策規定民營醫院都不能成為定點醫院,所以還是影響了民營醫院的病源。
拋開上述原因,誠心缺失、社會認同度低,早已是現今國內民營醫療界心中抹不去的痛。除此之外,民營醫療內部家族式管理的陰影也在時時刻刻影響著民營醫療發展。
然而,先天發育不全的民營醫療市場有一個歸根結底的病因,那就是重利益而忽視公益性。增加普惠性和公益性是2008醫改的主旋律,而公益性恰恰是現今民營醫院的軟肋。醫院的投資很大,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投入,一些老板總想盡快收回投資,在強烈的趨利心理下,難免不發生問題。層出不窮的負面新聞將民辦醫院夸大療效、亂收費等問題一一揭露出來。由于質量參差不齊,使一些民營醫院因為一次醫療事故而面臨生死危機,更使得民營醫院市場受到重創。國務院新醫改協調小組北大課題組負責人李玲教授認為,國內一些民營資本還沒有公益性的心態,他們是想逐利的。中國民營醫院的平均稅前利潤高達50%,而美國醫院,包括私立醫院的平均利潤只有3%左右。再加上國營公立醫院的以藥養醫等等,消費者聲討的“看病難、看病貴”可見一斑。
公益性是民營醫院的必由之路
發展民營醫院的初衷是為了激活醫療行業的經營機制、打破國有醫院的壟斷格局,促使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曾幾何時,民營醫院以人性化的服務、快捷的效率以及熱情的態度讓眾多飽受醫生冷言冷語的患者耳目一新、倍感親切。“我們民營醫院的作用就是一條鲇魚,在水里邊攪和”,曾有上海市一家民營醫院院長對媒體說,“我感覺,國有醫院已經有危機感了。”
對社會公眾而言,由于公共財政投入有限,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速度與社會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醫療衛生資源、尤其是優質衛生資源明顯不足。單靠政府財政投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力量單薄。引進民間資金進入醫療領域,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醫院年診療人數約為22億人次,全國醫療衛生機構32萬個;另外按1997年全國職工工資6470元計算,職工醫療占工資10%,按醫療改革后基本醫療保險要求,全國城鎮3億職工(個人帳戶)計算,支出能力為1941億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形成,醫療市場消費需求還將進一步上升。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投資的增加等因素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醫療市場的消費。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曾預測,現今中國醫療市場可能出現與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相類似的爆發式增長。到2010年,中國的醫療消費市場總值將超過到15000億元。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醫療服務業的開放尚處于起步階段,另一方面也表明醫療市場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面對對廣闊的前景,民營醫療市場的再發展必須要經過一次浴火重生。
民營醫院的發展從內部來說,克服自身的缺陷,拋開急功近利的思維,要有戰略性的管理、規范化的機制、健全的財務機制、人才資源開發和科技創新體系以及獨特的企業文化建設,打造自身品牌;從外部來說,目前我國的一些民營醫院已經具備了與公立醫院競爭的條件,一些進入定點醫院的民營醫院表現不俗。但就總體而言,我國營利性醫療機構從床位、手術量、門診量上都處于絕對的弱勢,稱得上醫院的不到醫療機構總數的1%。雖然進“定點”不是民營醫院的惟一出路,但民營醫院應該擁有一個能夠公平競爭的大環境,需要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
對于未來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民營醫院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必須要有公益性的心態。上海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周向紅、王磊曾撰文《民營醫院的風險與機會》認為:醫療服務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具有即時性、不確定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壟斷性、無誤性與高質量性、供給者的主導性、效益外在性、短缺性等特點。同時醫療衛生又是保障人們健康的重要行業,因此即使民營醫療衛生機構也不能成為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場所,這不僅是政府所不支持的,也是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眾形象所要求的。
因此如何兼顧公益性與營利性,對于民營醫院來說將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