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如何將二三級醫院的病人合理向社區醫院分流……8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邀請部分參與國家醫改方案制訂和修改的專家、教授,就醫改方案并結合上海特點發表各自觀點。
專家們表示,看病難其實是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看病貴問題的重點是“貴”的一部分由誰來承擔。要切實解決這兩大難題,仍然需要長期探索。
3年內有望解決公共衛生的“國際笑話”
“公共衛生在國際上惹的笑話有望在三年內得到解決。這個國際笑話就是公共衛生服務竟然要由公共衛生服務機構賺老百姓的錢來提供。”座談會上,復旦大學教授郝模表示,目前公布的醫改政策兼顧長遠、立足當前,“從第一稿到現在,明顯去掉了一些過分虛的、過分強調理想、強調長遠目標的東西。”
郝模表示,醫療費用絕大部分是在公立醫院就醫時發生的,回避公立醫院改革,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老百姓想解決看病貴的問題。“然而在新醫改方案中最缺乏的一塊是穩定的籌資保障體系。”
報銷比例拉大社區醫院能吸引人
復旦大學曾就社區衛生醫院就診情況進行過居民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假如今后門診診療費不變,居民選擇就診醫療機構的意愿為:三級醫院占18%、二級醫院占3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45%,其他醫療機構占2%。然而,一旦將門診診療費調整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10元、二級醫院為25元、三級醫院為50元、其他醫療機構不變時,71%的居民愿意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現在病人向三級醫院集中,大多不是因為疾病需要,而是醫療價格和醫保報銷比例沒有起到杠桿作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學教研室主任薛迪認為,如果各級醫療機構的醫保報銷比例能進一步拉開,合理分流病人作用會更加明顯。
就基層醫療人才建設問題,閘北區衛生局局長王光榮表示,希望出臺像師范生一樣的優惠政策,“對于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要給予適當傾斜”。
政府補償不足公立醫院將虧損
研究顯示,二級公立醫院的醫療支出通過醫療收入補償的占76%,藥品結余補償的占14%,政府經常性補貼補償的占8%,總體仍有2%的醫療支出無法通過醫療收入、藥品結余和政府經常性補貼得到補償。“如果醫療價格不變,藥品平均加成率每下降1%,二級醫院需要政府補貼要增加50萬元。”薛迪表示,政府補償力度一旦不足,將造成公立醫院政策性虧損。“如果要上調醫療服務的價格達到收支平衡,這對市民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薛迪建議說,在落實醫改的同時,一定要考慮財政能力以及醫療價格上調的幅度,否則將來受害的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