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家“三部曲”
坑蒙拐騙起步
一位在醫療行業沉浸多年的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詳細講述了莆田系的發展軌跡。
“第一個階段是租賃階段,醫院房子和設備是租,醫生是臨時聘用,開辦成本很低。然后就是大打廣告,造一些假信息,比如把主治醫師說成是北京什么大醫院的教授、專家等。下一步操作,就要分兩種情況,如果醫院品牌做響了,就擴大經營,如果辦砸了,換個地方再搞。”
“當時承包科室很容易的”,該人士告訴記者:“只要價格合適,我們就可以租到科室。”據介紹,當時莆田系承包的科室大多都是公立醫院視為“雞肋”的皮膚科、婦科之類,后來擴展到骨科、體檢中心等。
當時,國家對公立醫院的投入逐年減少,通過將一些“又臟又不賺錢”的科室外包,公立醫院甩掉了包袱,游醫們則找到了公立醫院這棵大樹,從此登堂入室搖身一變成了正規軍。
被承包的科室一般獨立收費、獨立營銷、獨立運作,每月向醫院繳納一定管理費,一般是事前約定好的固定金額再加上一定比例的提成。其中最重要一個環節是:送一定比例的股份給醫院領導或主管部門,使其成為股東之一,這樣就和醫院領導結成利益共同體。
“科室承包為不法分子利用虛假醫療行為騙取錢財提供了溫床,導致老百姓對民營醫療機構的不信任。”對時代周報記者提及這段歷史時,北京北亞骨科醫院院長肖正權仍然耿耿于懷。
第二個階段是托管階段。被托管的醫院,大多是經營狀況很差,長期投入不足的一級醫院或企業醫院,員工只有幾十人,病床也不多,但它承擔著當地居民或企業職工最基礎的醫療保障任務。按照要求,托管方必須保持醫院基礎科室的完整,但出于經營效益考慮,以及對“大專科小綜合”模式的了解,托管方會投入資金購買先進設備,重點發展利潤比較高的科室,這必然導致對眼科、外科等技術要求高、醫療風險大、利潤空間小的科室投入不足,長此以往,就無法滿足當地居民基本的醫療需求。
“這些醫院一般走的是低價策略的路子,收費比公立醫院要低一點,甚至減免部分價差費用,還提供免費接送服務,營銷上主要靠廣告,服務的也是低收入人群。”
第三個階段是自建醫院階段。2000年前后,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完成了原始積累的莆田系老板開始自己建醫院,一部分是專科醫院,一部分是綜合性醫院。
綜合性醫院以“大專科小綜合”類型為主,以臨床科室中的婦科為例,大專科就是包括治療、臨床、手術和護理在內的大婦科,為了配合婦科治療,醫院至少還會開設內科、外科、耳科、麻醉科和中醫科等科室,這些臨床科室再加上由放射科、檢驗科和影像科組成的醫技科室,稱為小綜合。
很多人還在低端市場廝殺時,一些轉變也在悄悄改變,現代女子系(林氏)的成功讓更多老板看到品牌的力量,一時間,五洲女子系(黃氏)、新東方女子系(陳氏)、瑪利亞女子系(詹氏)一一亮相。這些醫院的服務對象不再是低收入人群,他們提供酒店式的服務,收取同樣高額的費用。
另一些實力雄厚的老板,則花費重金買斷大型綜合醫院,或是砸重金自己新建綜合性醫院。中嶼集團投資6億元興建的浙江新安國際醫院,就是“莆田系”追求大綜合醫院轉型的一個案例。
這種“大綜合”醫院的路徑正在成為莆田系未來的一個方向。
滲透產業鏈兩端
除了傳統的贏利模式外,莆田人把投資向上游延伸,擴展到藥品制造和醫療器械制造等醫療相關產業。產業鏈的延伸,為莆田人獲取更大的產業鏈利潤提供了更大空間。
近十年來,全國各地醫療廠商和醫藥代表都利用莆田醫療人集中回家過年的機會,云集東莊鎮尋求洽談業務,縫年末即自發形成了一個醫療器械藥品交易市場,交易額達到10多億元。這讓莆田人看到了更大的利潤拓展空間。
以詹氏為例,除醫院外,詹氏家族的醫療版圖早已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中嶼集團是一個集醫院投資管理、生物藥品開發、醫療設備銷售、基礎工程建設等多元化的企業集團,下轄上海奧琪實業有限公司、重慶興渝藥業有限公司、上海拓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莆田中嶼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廈門中嶼基礎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
中嶼旗下一家名為北京民眾集團的公司,不僅有北京民眾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還包括北京民眾偉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福建民眾醫療器械廠、民眾醫療救助基金會等多家產業。
此外,廣告行業是莆田系資本最早進入、與醫療投資一直相生相伴的產業。在廣告業基礎上,部分莆田系資本,如天枝集團,甚至進入了影視行業。同時,莆田系也開始染指酒店行業,如黃氏在北京地區投資不少酒店。
知情者透露,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后,莆田系民營醫院還用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獲得更多利益。“比如說,莆田系的一家藥廠,將某個藥品換個劑量、名稱和包裝,然后拿到藥監部門審批、生產,然后再把這些藥推廣到與藥廠相熟的莆田系民營醫院中,原本這個藥價是2元,現在賣200元。因為這個藥只在熟悉的醫院里銷售,別的醫院沒有出售,因此患者沒有選擇余地,也不知道價格高低。因為這些醫院是一個體系,也不會互相壓價競爭。
據了解,有些莆田人在醫療器械領域,也是采用同樣思路推廣。
獨特的防火墻
沒有人不喜歡展示自己的強大。世界上任何一家企業,在自我介紹時,通常都回把自己所有的控股、參股公司和分公司一一羅列,惟恐遺漏,但這對于“莆田系”醫療企業,卻絕對是個例外。
據曾經在陳氏集團工作過的一位高層人士介紹,除了西紅柿集團直屬的醫院,陳氏旗下的醫療集團至少有14家,每家醫療集團都有獨立法人,每個醫療集團下面又有不少醫院,每家醫院也都是獨立注冊,有獨立的法人代表,獨立經營運作。即使是同一醫療集團下不同醫院的員工,也不知道自己為同一個老板打工,更別說不同醫療集團之間了。
“即使我告訴你這家醫院就是陳氏集團的,你去查吧,但從法律角度,你根本查不出他們之間有任何關系。”一位知情人士說。
當記者問及為什么要做得這么隱蔽時,該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一旦某一家醫院發生了事故,最多也就是這一家醫院關門了事,而不會牽涉到其他醫院。”
不過,該人士再三強調,“這是以前江湖游醫的‘短、頻、快’模式,由于政策管制和市場需求,現在新開的醫院,都比較看重長期效益和規模經營。華美整形、新東方系列,都是走的高端的專科品牌連鎖經營路線。”
外資兵臨城下 莆田郎中浴火重生
據最新消息顯示,國際金融公司(簡稱IFC)目前已與中國一些私營醫院展開合作。
IFC雖為金融公司,但其業務涉獵范圍極其廣泛,如今投資醫院這一舉動又將引領一些國際資本的新動向。
面對海外醫療資本大鱷的蠢蠢欲動,這讓帶著原罪的莆田民間醫療資本的轉型既急迫、又艱難。
百倍市場增長空間
無論對于境內資本還是境外資本而言,近幾年火爆起來的中國民營醫療市場擁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2003年以來,財政對衛生投入的增幅平均每年都在20%以上,2007年中央財政衛生投入在2006年增長65.4%的基礎上,又增長了86.8%。
更吸引資本眼球的是,目前中國醫療產業約占GDP的5.5%,而美國這一比例達15.5%,其他歐美國家在8%—10%之間。
就規模而言,中國醫療市場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5%,如若達到美國市場的水平,那么中國與醫院相關的醫療服務業將有100倍的提升空間。
今年是中國承諾允許外資綜合性醫院進入內地醫療服務市場的第一年,早就覬覦中國市場的海外醫療機構很可能蜂擁殺入,曾經依靠坑蒙拐騙起家的莆田系醫療資本的轉型已然刻不容緩。
民營醫院內憂外患
民營醫院轉型能否成功,在于醫院掌控者的能否先期轉型,能否把握時機,敢于打破思維定勢,敢于承擔轉型的風險和成本。
一家民營醫院的總經理、大學商科專業出身、Q名“桂圓”的莆田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按經營模式劃分,我算是第二代,第一代的經營模式主要是承包科室,第二代主要是走品牌路線。我們這一代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不少人本身就是學醫的,然后再做醫院管理,還有一些人在國外念了博士,回來在家族的醫院工作。”
“桂圓”說,以前的經營模式注重“短、頻、快”,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目標,也沒有品牌觀念,只要能生存下去,能賺錢,就萬事大吉。在桂圓看來,“以前的模式確實積累了巨額財富,但現在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轉型很艱難,首先社會上固有的對民營醫院的看法很不好,要消除這些偏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就是老老實實把病看好。自建醫院、獨立品牌、長期效益。”
北京一家民營醫院的總經理告訴記者:“客觀環境不利于民營醫院升級轉型,稅收、醫保、人才等政策都不平等,讓我們根本沒辦法和公立醫院公平競爭。
還有,民營社區醫院的醫療診斷在公立醫院得不到認可,患者即使轉診到了大醫院,還要重新檢查。所以很多老板寧愿開些賺錢的婦科醫院,不愿意做綜合的社區醫院。”
“此外,我們的一些做法,能否得到家族或老板的支持,也是關鍵。兩代人之間經營理念不同,我們認為正確的,他們并不認同,醫院是老爺子們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很難實現。”桂圓認為,民營醫院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符合國家政策的指導,符合老百姓的需要,作為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補充,走社區、農村醫療路線;另一方面可以走保障體系外的高端醫療服務和研發性醫療。
“很多人推崇美國模式,但這一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內地。現在的情況,和十幾年前的臺灣很像,臺灣的社區連鎖醫療已經有十多年歷史,非常成功,我們可以向這個方向發展。”
求解轉型瓶頸
面對外資的虎視眈眈和公立醫院的政策優勢,在夾縫之中生存的中國民營醫療資本,將如何轉型?
廣州仁愛醫院一策劃人士表示,國外絕大多數私立醫療機構,都走高端市場,或者做特色的專科醫療。普通人到公立醫院就診,個別有錢人則到私立醫院享受更好的服務。
而在中國,大多數民營醫院則恰恰相反,要么是撿公立醫院的剩飯,要么靠虛假廣告招攬顧客。
民營醫院理應有兩類,要么是資金雄厚且做好長期投入準備的高端醫院,要么是技術力量雄厚、特色鮮明的專科類醫院。
該人士稱,在服務定位上,由基本醫療轉向特需醫療,展開差異化競爭,轉向提供高端專科醫療服務,向大專科小綜合方向發展,不要走入“小而全”的誤區。
在資本結構上,由原始積累轉向投資多元化。具有一定規模和商業信用之后,有些民營醫院開始獲得銀行的貸款,靠直接融資把醫院做大,但還貸壓力和風險都很大。
目前一些經營比較成功的民營醫院,已開始擴大間接融資,使資本多元化。
曾有人稱,今后國家的醫療機構將出現5個層次:平價醫院、基本醫療保險范疇醫院、高收入的白領醫院、針對境外人士的豪華醫院和頂級的奢侈型醫院。
現在看來,面對實力雄厚的公立醫院,以及不是醫保定點醫院的劣勢,民營醫院將向后三者靠攏,而將自身定位于高端人群,無疑需要雄厚的資金做支撐,因此,如何通過資本市場謀求更快發展,在即將到來的競爭大戰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莆田系各位領軍者的“心病”。
由于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的困難,莆田的資本大佬大多青睞上市。記者了解到,林氏的博愛集團正計劃在海外IPO,而天枝集團則打算借殼上市。
據接近天枝集團高層的人士稱,林志誠一直在考慮上市,但不是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出于理順產權關系、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集團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舊有的模式對莆田系繼續發展的不利影響正在逐漸釋放,但新的思路新的變革往往受到家族勢力的阻撓而不能順利實施。
可以說,“莆田系因家族因素而成功,也因為家族因素而陷入發展瓶頸”,因此,通過上市重組,讓一部分家族成員持股退出管理層,以利于引進具有新思想、新知識的成員,促進企業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