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全國性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項目數據發布—— ○此次調查覆蓋十城市1.5萬多名社區居民,流調結果表明:每15人中 即存在1位甲減患者,每5人中就有近1人存在甲狀腺結節的問題 ○專家提醒,甲狀腺疾病并不是難治性疾病,而是可治可控的,關鍵在于
早發現
○將甲狀腺B超檢查納入常規體檢項目有助于早期發現甲狀腺癌
日前,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公布了中國首次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在接受本次流行病學調查的十大城市居民中,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包括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減,以下統一簡稱“甲減”)患病率顯著增加,已達6.5%,甲狀腺結節患病率亦高達18.6%,中國民眾甲狀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本次流調項目由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等聯合開展。
專家提醒,甲狀腺疾病并不是難治性疾病,而是可治可控的,關鍵在于早發現。因此,專家建議在日常體檢中增加甲狀腺B超檢查,而計劃懷孕和已經懷孕的婦女,則應進行TSH(促甲狀腺激素)篩查。
文/記者馮馮
數據
每15人中有1位患甲減
甲狀腺是位于氣管前的蝴蝶型器官,通過分泌適量的甲狀腺激素,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目前,甲狀腺疾病遠不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廣為人知,很多人對它的認識往往僅僅停留在“大脖子病”上。事實上,甲狀腺疾病遠比大多數人想象的常見,在內分泌領域中,它是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疾病,全球范圍內有超過三億的人口患有甲狀腺疾病,它已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但公眾對甲狀腺疾病的知曉率非常低,國內亦缺少相關權威的調查數據,此次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項目填補了國內疾病防治史上的空白。
據介紹,本次流調項目于2009年3月啟動,至今歷時1年5個月,共選取了來自北京、廣州、上海等十個城市的15181位各種類型社區的常駐居民進行調查,調查包括問卷、現場體格檢測、甲狀腺B超檢查及空腹靜脈非抗凝血、空腹尿樣本處理等眾多項目。
相較于2006年小范圍流調數據,本次十城社區居民甲狀腺流調結果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1.甲減患病率已從3.8%增加到6.5%,意味著每15人中即存在1位甲減患者,高達70%的增長率顯示,甲減正日益成為威脅中國居民甲狀腺健康的最大殺手。
2.甲狀腺結節(包括單發和多發結節)的患病率亦從10.2%增加到18.6%,即每5人中就有近1人存在甲狀腺結節的問題。
發病
女性是甲減高發人群
甲亢和甲減是兩種普遍存在的甲狀腺疾病。甲亢即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致使新陳代謝過快出現眼睛突出、心跳加快、體重異常下降等明顯癥狀。反之,甲減患者則因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少、代謝緩慢,從而引起精力不濟、記憶力減退等常見的亞健康癥狀。
由于初期癥狀輕微,甲減經常為公眾忽視,潛在威脅人體健康。而女性更是甲減問題的多發群體。據統計,每6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患甲減。更為可怕的是,若患者處于妊娠期,流產概率和妊娠晚期胎兒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并極易導致新生兒智力發育受損和生長發育障礙,對母親和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建議
日常體檢增加甲狀腺B超
另外一個在調查中值得關注的變化是,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也顯著增高,每5個人中就有近1個人存在甲狀腺結節的問題,“由于單發結節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高,因此我們建議在日常體檢中增加甲狀腺B超檢查。”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甲狀腺學組組長滕衛平教授表示。
據介紹,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女性易患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近30年來發病率顯著上升,是近年來唯一以兩位數速度增長的惡性腫瘤。由于它發病早期沒什么癥狀,因此常被人忽視。而當體檢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時,就要特別警惕甲狀腺癌了。滕衛平表示,甲狀腺癌的治愈率高于其他常見的惡性腫瘤,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患者可以很快像正常人一樣健康生活。
預防
經常進行頸前部自查
“甲狀腺疾病并不是難治性疾病,而是可治可控的,只要堅持治療,療效很確切。”滕衛平介紹,如甲減是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內分泌疾病,如果患有甲減,只要服用人工合成的甲狀腺素就可以治療。“但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忽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癥狀。”
由于妊娠婦女患有甲減會導致胎兒智力發育出現障礙,因此,專家建議針對育齡婦女開展TSH(促甲狀腺激素)篩查工作。其中,計劃懷孕的育齡婦女應在受孕或妊娠前3個月檢測甲狀腺功能;對于已經確定患有甲狀腺疾病的孕婦來說,孕期應每隔6~8周檢查一次甲狀腺功能。
早期發現甲狀腺疾病,自主進行初步的甲狀腺健康診斷非常重要。“每天洗完澡后,可以自己摸摸頸前部,一旦發現可疑硬結,應及早就診,一般做一次TSH測試就能確診。”滕衛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