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20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9時45分報道,我們知道廉價藥與咱們普通老百姓可謂是息息相關,不但便宜,而且療效也不錯,不過日前一條中國廉價藥缺口高達342種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藥廠抱怨醫院不用沒市場,患者埋怨醫生吃了太多的回扣,醫院似乎成了眾矢之的。廉價藥的缺口到底有多大?這種短缺是否由醫生吃回扣引起?具體情況我們來連線中央臺實習記者陶微微。
主持人:這短缺的342種廉價藥是怎么統計出來的?到底多便宜才算是廉價藥呢?
記者:據媒體報道今年兩會期間,寧夏醫科大學副校長戴秀英等全國政協委員上交了一份提案,提案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盡快解決市場上廉價藥品的短缺情況。提案指出,通過對國內12個城市42家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醫院廉價藥相當緊缺,缺口高達342種。
其中211種藥的價格低于30塊錢,130種藥低于10塊錢。而10塊錢以下的短缺藥中,低于5塊錢的藥品占了69%,低于3塊錢的占了42%。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出,這次調查把廉價藥限定在了30塊錢以下。
主持人:病人生病買藥肯定首先去醫院,現在廉價藥有了這么大的缺口,醫院方面是如何回應的呢?
記者:據有關媒體報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劑科相關人士曾表示,有些藥物尤其是急救類的藥物,用量不大,上市多年,價格比較低,生產廠家就少;有些是因為原料緊缺生產跟不上;有的是因為政府定價太低,企業覺得沒利潤,根本連招標也不參加,直接放棄市場。這樣看來,利潤低是造成廉價藥短缺的主要原因。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卻覺得這樣的說法貌似公允,卻并不符合事實。他認為,公立醫院把持著全國8成左右的藥品銷售終端,處于買方壟斷地位。同時又壟斷著開處方的權利,雙重壟斷直接導致了醫院對用藥市場的壟斷。因此廉價藥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醫院,醫生不愛用,藥廠自然不愿生產。
分析人士認為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價格低往往賣的快,但在我國藥卻越貴越好賣。這種畸形現象的形成,醫院藥品的加成機制是重要因素。按照規定醫院在藥品采購價的基礎上可以加價15%賣給患者,醫院采購100元的藥,可賺15元,如果采購10元的藥,卻只能賺1.5元。因此,醫院更愿意買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