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臺江區蒼霞街道同德社區例行在社區里舉行了一場關于中老年人健康的講座。能容納百余人的課堂,來的人卻不到四成。老?陀嘻悰Q定不再參加了。
55歲的游麗從去年底開始關注社區里的健康講座,但每聽一次就失望一次。游麗說,自己現在身體不錯,講座上講的大多數內容偏重于如何治療慢性病,卻聽不到適合自己的內容。
對于游麗的看法,社區里不少老人并不感到意外。66歲的陳依姆說,自己年齡大了記憶力不好,聽了幾次社區里的講座就不去了,“因為回來后,聽到的東西能記住的不多!
記者在安泰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里看到一張5月份的健康講座目錄,發現僅該月,就有多場內容豐富的健康養生講座,涉及內容包括結核病的防治、常見病的飲食調養、穴位按摩保健、健康生活每一天、腸胃病的藥膳療法等等,內容豐富,主講人都是福州市相關領域的專家。但是,“我們又是發禮品的,又是安排在周末,可來的都是那幾號人。”福州兒童醫院工會主席、安泰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丁毅黎說。
同樣的矛盾在鼓西街道也存在!拔覀冎行拿總月都會和福州市第七醫院共同舉辦健康講座,可來聽的基本都是老人,后來連老年人都很少來了。”鼓西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樹瑜說。
B尷尬的入戶調查
為了將健康講座這種“等你來參與”的被動方式,轉變成“我請你參與”的主動方式,街道和社區采用派出工作人員入戶調查和電話回訪兩種方式結合的做法,普及養生和健康知識,“一般一個家庭一年都會入戶調查超過兩次”。丁毅黎說,考慮到居民上班的問題,街道和社區醫生的入戶調查一般選擇在傍晚和周末,可就是這樣,這些工作人員也常會碰一鼻子灰。
“他們經常會以為我們在推銷產品。有時候我們的醫生在小區門口就吃了閉門羹!倍∫憷锜o奈地說。
社區居民則對這種入戶調查和電話回訪有不同的看法。鼓西街道保定社區居民林霞敏說,入戶調查人員又是發表格,又是詢問,自己很不適應,“誰還沒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如果我說哪里不舒服,他們就開始一直問我平時各種生活習慣,還說要吃這個吃那個的,我覺得一方面我的隱私有點受侵犯,另一方面他們有點推銷產品的嫌疑!
入戶調查遇到了困難,街道和社區又想到了用電話回訪的形式,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因為不是直接見面,電話回訪的好處是,有時候更方便獲得最準確的健康養生需求信息。但絕大多數時,他們還是被直接拒絕。”丁毅黎說。工作人員打電話到社區一戶人家邀請他們來聽健康講座,接電話的中青年居民卻直接回話說“我又沒病,為什么要去聽?”
C一戶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那么,社區居民,尤其是整天忙于工作的中青年居民,真的對自身健康漠不關心嗎?記者在采訪臺江區金鉆世家小區劉月一家時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劉月的父母,今年86歲了。兩位老人家喜歡聽電視和廣播里的健康講座。劉月的丈夫之前從未關注過任何有關健康、養生方面的資訊,但去年底體檢出重度脂肪肝,他一下子變得很緊張,上網找了很多這方面的藥方,目前正在服藥,但不論劉月怎么勸,他就是不愛運動。
劉月對健康、養生的關注已經10多年了。她習慣剪下報紙上關于這方面的資訊,收集起來,夾在桌面的玻璃底下,或貼進一個大本子里。她也喜歡去參加江濱公園里各種激情大家唱和健身舞的活動。
劉月的女兒黃敏熱衷于練瑜伽和吃素,這個習慣也保持很多年了。黃敏說,最近這幾年,養生話題成了潮流,朋友聚會的時候,也經常聊起,大家都有自己養生的那一套觀點。“有時候參加完這樣的聚會,我自己也對養生之道產生懷疑!秉S敏兩手一攤,“如何養生因人而異,但我希望有關部門能建立一套和市民養生有關的制度體系!
和黃敏有固定的養生方式不同,她的表姐林燕稱自己是一只“養生試驗小白鼠”。她涉獵養生知識的途徑包括看書、上網、瀏覽健康養生方面的短信,看了這些知識后,她就會馬上在自己身上試驗,如果覺得麻煩或者不適應,她就放棄。
上個月,林燕所住的臺江區同德路一小區周邊開了6家小型美容院。每一家都在招牌上打出“養生會所”旗號。林燕對一家會所宣傳的“漢方養生”很感興趣,開了一張全身排毒美容美體卡,4500元。她說,之所以不停地嘗試各種養生方式,是因為她沒有辦法真正找到合適自己的養生之道!拔抑耙灿锌葱B生方面的書。什么《求醫不如求己》啦,《從頭到腳說健康》之類的。但是養生書籍看多了,我卻非常困惑,有些養生書里作者間的觀點是沖突的,我該聽誰的?”她說。
D有待理清的新思路
記者告訴黃敏,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會舉辦一些健康講座。她卻顯得很吃驚:“社區有這樣的講座么?我怎么都不知道?”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三四十歲的采訪對象,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健康講座或者上門調查居民健康情況“不知道”或者“不太了解”。絕大多數采訪對象表示他們沒有關注過社區舉辦講座的通知,上網時也沒有發現類似信息。他們一直認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用來看病的”。
“其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絕對不能等同于診所!惫臉菂^衛生局局長黃求玲告訴記者,“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首要功能就是免費對居民進行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其中就包含普及基礎的養生知識;其次是免疫、普及防病知識、進行康復指導等,最后才是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黃求玲表示,街道和社區的衛生機構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這是它與醫院的最大區別。
“難怪政府做了這么多,給人的感覺卻是要給人治病。而我們本身沒有疾病,不需要治病,我們需要的是養生,是怎樣維系健康!秉S敏說,“所以我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不敏感!秉S求玲也認可目前存在的這種錯位。他還指出一點,除了服務理念上的錯位,社區服務人員的缺位現象也非常明顯。
按照目前的有關規定,社區居民每1萬人配備5名社區醫生。據統計,截至2010年3月,福州市已建立的4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300人。在這些衛生技術人員中,共有醫生548人、護士428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324人。相對社區居民養生的龐大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人員人手明顯不足。
據了解,福州市上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名醫務人員分成8支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免費服務約7萬人的社區。它也是我省唯一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治未病”(中醫相關知識對居民進行健康教育,防止生病)試點的社區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中醫藥特色服務。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模式,加強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扭轉單純的治病功能。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