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晚11點35分,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生匡曉雨心跳和呼吸停止。按照此前協議,他自愿死后捐獻出雙側腎、胰腺和脾臟。當晚,匡捐獻的雙腎被分別移植到正在湘雅三醫院衛生部移植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接受治療的兩名尿毒癥患者體內。目前,手術一個星期后兩位受體患者移植腎臟功能啟動良好。據悉,匡捐獻的胰腺和脾臟將用于Ⅱ型糖尿病和血友病甲的實驗研究。
據介紹,中國器官移植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器官緊缺已成為移植事業發展的絞索。目前困擾移植醫學發展的障礙并非醫療技術水平,而是供體器官來源短缺問題。
以腎移植治療尿毒癥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每年新發尿毒癥病例約總人數的萬分之一,由于器官短缺中國每年能進行腎移植例數不到萬例,即不到百分之一的尿毒癥患者能從中受益,許多尿毒癥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療而喪失生命。
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也存在器官不能充分利用及器官浪費的情況。每年僅因車禍死亡的例數就有數萬,部分死者在生前有捐獻意愿,但由于目前沒有合適的捐獻途徑而未能達成遺愿。
鑒于此,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在天津、遼寧、上海、湖南等10余個省市啟動開展了心臟死亡后器官捐獻的試點工作。
中國著名移植專家、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專家委員會專家、中華器官移植學分會常委、湘雅三醫院葉啟發教授介紹,實施人體器官捐獻是目前解決醫療行業急需的移植器官短缺的唯一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