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醫院,護士在為病人洗腳,這是基礎護理工作的一項內容(資料照片)。
在最近一輪“集體漲價”的消息中,包括“北京市護理費擬漲10倍”。
前不久,北京市衛生局向市政府提報了護理服務價格調整方案。以三級醫院為例,現行一、二、三級護理的收費標準由每天9元、7元、5元分別擬增長至90元、70元、50元。盡管北京市衛生局解釋說,這是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且對此曾專門做過成本核算,并力爭將護理費用納入醫保范圍。可似乎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買賬。
另一邊,醫院也很“委屈”。在護理費醞釀漲價之前,一些醫院已經在“賠本賺吆喝”的狀態下運營了半年,“長期下去,就再也撐不住了”。
在研究醫改的專家看來,護理費調整不應稱之為“提價”,而是對存在已久的不合理價格的“理順”,是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更是推進醫改的必要步驟。
那么,護理費上漲究竟是不是醫院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充分必要條件,推進醫改必須要掏老百姓的腰包來“墊資”嗎?
同樣的科室,不一樣的護理
醫院所謂的“賺吆喝”,指的是自今年3月份以來實行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以下簡稱示范工程)——北京市37家三級醫院的98個病區和34家一二級醫院的47個病區都有試點,贏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的確,試點和非試點病房,看上去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是首批實行示范工程的科室之一。這里的患者不請護工,病人一切護理服務都由護士提供。每個護士負責6~8個患者,每層樓配備兩名護理員,協助護士工作。
在24號病房,病人劉冰患了腦梗死,一早就在嘔吐。護士歷靜告訴他:“你早上嘔吐主要是因為吃飯速度太快,吃完飯后直接躺在床上,食物還沒有消化呢,午飯時放緩一點就沒事了……”
神經內科是護理的“難點”。這里大部分病人存在認知或吞咽障礙、偏癱、失語、大小便失禁等情況,部分危重患者神志不清,基礎護理工作量大、意外安全隱患大,以一級護理為主。在試點以前,幾乎所有病人都請護工和家屬陪伴照顧。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