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是最神圣的,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生。教師教書育人,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醫生救死扶傷,被譽為懸壺濟世的仁德之士。然而,不知從何時始,在我國,教師和醫生卻越來越得不到民眾的尊敬了,甚至屢受抨擊。個中原因,與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亂收費、高收費問題不無關系。而這兩個領域的亂收費所推高的上學貴、看病貴,再加上畸高的房價,構成了三大民生問題,這“三座大山”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今日本版刊登的這組來信,反映醫院通過多開藥、開高價藥等手段“掏”患者腰包的現象,相信很多患者都經歷過。診療疾病是一項復雜的、專業性極強的技術,患者幾乎沒有話語權,醫生開什么藥、讓做什么樣的檢查,患者一般都得聽命照辦。東西貴了可以不買,可是看病買藥(尤其是醫生開的藥)的錢,患者不得不花,生怕耽誤了治病。可如今治病猶如無底洞,不知道要填進去多少錢。
據了解,2009年,我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5952元。一次住院費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農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醫生診斷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比例高達25.1%,其中主要因“經濟困難”的占70.3%。
今年初,人民網開展兩會熱點話題“醫改”調查。結果表明,看病貴仍是當前公眾看病就醫的最大問題,因此,群眾最期盼的就是新醫改能夠切實降低看病就醫的花費。
但是,由于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遠遠不足,現今醫療體制也存在缺陷,我國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運行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內終止。典型例子是,今年5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光的發生在湘雅二醫院的藥價虛高現象:“出廠價僅為15.5元的蘆筍片,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等多級代理、層層加碼后,賣到患者手中時竟漲到了213元,加價率高達1300%”。這種藥價虛高現象并非個別現象。11月14日,有網友在杭州一論壇上發帖稱,自己在公交車上撿到一個U盤,發現標題為“泰瑞醫療”的word文檔里面有各種名目的費用,并稱醫生一個月光開一個品種的藥品,就能拿成百上千元錢,回扣多的有數千元。一位在醫療領域工作了30年的全國政協委員透露,按照去年我國門診量、次均醫藥費、藥費占比等數據計算,全國醫療機構僅門診開藥的回扣就高達520余億元。眼下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一些價廉物美的藥品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的目錄后,會立即從藥品市場上消失(群眾稱之為“見光死”),然后改頭換面以高價藥重現市場。
醫療體制改革是個世界性的難題,而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還不十分發達的國家進行改革尤其困難。因此,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政府任重道遠,但又責無旁貸。可以說,政府是第一責任人。當務之急是必須加大對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提升醫療服務的價值,扭轉以藥養醫的畸形現狀。
(責任編輯: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