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2月3日電 抗菌藥物耐藥問題是21世紀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多重耐藥菌株已在全球廣泛流行,近期多起“超級細菌”病例報道引發公眾的極度關注。
3日,中國藥理學會臨床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李耘教授在湖南省多重耐藥細菌感染控制暨靜脈用藥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范培訓會上表示,“超級細菌”不會在普通人群中傳播,公眾不必恐慌。
據專家介紹,“超級細菌”并不是一個新名稱,而是一類細菌的名稱,這一類細菌的共性具有強勁的耐藥性,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超級細菌”的名單會越來越長。
李耘教授說,目前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已發現攜帶NDM-1耐藥基因細菌,但由于這類耐藥菌多為條件致病菌或人體正常菌群細菌,通常不會在社區環境內普通人群中傳播。這種泛耐藥菌主要是通過醫院環境和醫療活動傳播,醫院一旦發現患者檢出耐藥菌,應啟動主動監測,采取隔離防護和消毒強化措施,遏制或減少傳播機會。她表示,“超級細菌”的出現,提示抗菌藥物臨床不合理使用已較為嚴重。目前,細菌種類和數量增加迅速,多重耐藥菌引起的醫院感染已成為患者安全的嚴重威脅之一。
2009年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Mohnarin)基礎網監測結果和常見臨床分離菌耐藥情況分析也顯示,細菌耐藥整體較為嚴重和細菌耐藥現象比較普遍;細菌對各類抗菌藥物均存在耐藥,對細菌保持高度抗菌活性的藥物較少;一些長期使用較少的藥物,如磷霉素、多西環素等對部分細菌的抗菌作用較強等。
因此專家提醒,要有效控制多重耐藥感染,在提高思想認識和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加強管理與監督、加強臨床用藥的質量控制、加強臨床用藥的信息化管理。
據悉,衛生部已在北京、上海等國內19家哨點醫院啟動了監控“超級細菌”。目前湖南省衛生廳委托掛靠在湘雅三醫院的湖南省臨床用藥質量控制中心開展了“臨床用藥與細菌耐藥監測”工作,今年3月已啟動網絡直報。
(責任編輯: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