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年貨受青睞
在馬芳娟長長的購物清單上,她這樣搭配了自己的年貨“套餐”:送親朋——保暖內衣、簡易按摩器、羊絨圍巾、3G手機、護膚品、圖書、玩具“流氓兔”、雜糧干果套裝;送老公——羊毛衫、腰帶、皮包;送孩子——護理用品、玉墜;送自己——王菲穿過的同款羽絨服、高筒靴;食品——煙酒糖茶一宗,地方名吃和海鮮食品多宗。
不過,年貨的選購過程遠非清單羅列的那么輕松。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同類商品那么多,最終做出選擇并不容易。”馬芳娟說,“而最擔心的就是年貨出現質量問題,大過年的太鬧心。”
持類似心理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有網絡調查顯示,當前消費者對年貨的敏感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產品質量、產品價格、售后服務。“近年來一系列質量安全事件的洗禮,中國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越來越看重,消費心理也趨于理性與成熟。”中消協的一位負責人對此向記者解讀。
幾年的年貨置辦歷練,馬芳娟的選擇已經開始“穩準狠”。“我的訣竅是,盡量選擇品牌產品,因為品牌就意味著質量相對有保障,相對來說,鬧心的幾率會低很多。”
對消費者的傾向性選擇,市場的反應最敏銳。記者了解到,“上海年貨批發”、“北京年貨大集”、“廣州年貨市場”、“昆明新春歡樂購物節”等年貨促銷展會,今年都對參展商家的實力、品牌知名度、參展質量、檔次和文化品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名品牌越多意味著展銷的檔次越高,對消費者也就越有吸引力。”昆明新春歡樂購物節組委會的一負責人表示。
多重因素開啟年貨的品牌新時代
品牌年貨的走俏帶來的是年貨產品的融合度不斷加強。記者走訪北京年貨大集發現,年貨的地理因素正空前淡化,年貨正在無疆界化。最富代表性的是年貨大集上豐富的食品類商品,如四川的臘肉、臘兔、樟茶鴨;哈爾濱的紅腸;山西平遙的真空包裝牛肉;大連的海參、鮑魚片;東北的大榛子、藍莓、野生蜂蜜;云南的野生菌、松茸;新疆和田的大棗、葡萄干;福建的香菇、竹筍、桂圓;嘉興的五芳齋粽子;山東龍口的粉絲……各類糖酒茗茶、風味食品、休閑食品應有盡有。這些食品或打“綠色食品”牌,或打“地方特產”牌,品牌特征明顯。
“年貨展銷的優勢是廠家直銷,消費者可以一站式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而對我們企業來說,銷售數字固然重要,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展示我們的品牌。”首都體育館年貨大集上,一位廠家代表告訴記者,“確切地說,年貨賣的是一種消費體驗,是培養潛在的忠誠顧客。”
而經銷商們對品牌年貨的理解更為實際和直接。北京五棵松的副食品經銷商王傳華就對記者表示,“年貨是什么?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最好的東西,最有特色的東西,最值得擁有的東西,同時還應該是質量非常有保證的東西。咱們老百姓怎么知道質量是不是有保證?最保險的辦法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牌子貨。”
據王傳華估計,現在但凡有點實力的年貨經銷商,手中的品牌年貨比例大約能占半數,他自己則高達七成。“絕大部分是自主品牌,地方名牌特別多,盡管我們這里也有進口品牌,但超過九成是‘中國制造’,畢竟外國人沒有過年的概念。年貨基本是自產自銷。”王傳華說,“另外,人們購買年貨不單是自己消費,很多人是為了送禮,送禮總不能送雜牌子吧?這是中國國情,也是品牌年貨需求的重要支撐。”
在很多市場觀察者看來,年貨大集、年貨購物節等年貨展銷,區域針對性極強,是一種高度精準的推廣渠道,比廣告都具優越性。對于企業來說,最致命的誘惑其實是,展銷的推廣費用會和因為減少中間環節節省的花費抵消,相當于沒有增加投資,也不會影響原有的價格體系。這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肯定是雙贏的結果。
有專家分析,年貨可謂典型的“內需型”市場,在國家倡導拉動內需的時代背景下,年貨市場品牌化特征逐步強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制造型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更便利的方式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知名品牌專家曾朝暉分析,“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年貨地理因素的淡化、多種銷售渠道的融合等,多重因素開啟了年貨的品牌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