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攝
年貨是一個溫暖的字眼,代表著濃濃的親情,親切的問候,溫馨的祝福……雖然看上去都是些“小東小西”的商品,但千百年來,由于融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因素,在人們的印象和記憶中,地道的年貨都是質量最好的商品,每到過年,無論是“新商家”還是“老字號”,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供應市場,并且服務也格外周到,因為“過好年、求祥和”,是商家和百姓共同的心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追求和諧的精神基點——盼望一切從新年有更好的開始。
年貨是必需品。
不僅如此。多年的經濟高速發(fā)展之后,年貨的內涵與外延都相應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貨充當起了“中國制造”代言人的角色。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質量、誠信、安全,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商業(yè)理念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考驗,也因此,年貨越來越成為觀察“中國制造”的絕佳窗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貨堪稱是“中國制造”的年終大閱兵。
沒有任何一種商品能像年貨這樣,促使一個國家的無數企業(yè)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瘋狂地展銷;也沒有任何一種商品能像年貨這樣,引導一個國家的人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喜洋洋齊刷刷地購買。
“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年的春節(jié)前后,都是這些年貨扮演主角的時候。不同的是,今年的年貨大戰(zhàn)來得更猛一些,而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質量和安全意識越來越強,“年貨經濟”中,品牌概念日益突出。而伴隨著2010年的一片“漲聲”以及近年來諸多質量安全事件的洗禮,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消費者也走進了對商品價格與質量分外敏感的新時期。
中國富裕了,我們可以“天天過年”。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中國的企業(yè)和商家們,能像經營年貨那樣,本著誠信傳統(tǒng),用全部的智慧和百分百的熱情,在各個領域,為中國、為世界,制造出各種更新更好的“年貨”。
年貨的品牌新時代
年貨對于制造型企業(yè)而言,其附加的獨特屬性在于——就因為是年貨,品牌企業(yè)只能鉚著勁兒展示給消費者最好的一面。
“年貨終于置辦齊了。”春節(jié)來臨的前一周,80后白領主婦馬芳娟長舒了一口氣,“像打仗一樣。”當她從年貨大集上駕車離開的時候,后備箱已是滿滿當當。
“今年的年貨市場比往年要更加瘋狂。”馬芳娟說。元旦之后,這已是她第三次出來采購年貨。前兩次主要是日用品,最后這一次主要是食品。“年味越來越淡,年貨反而越來越豐盛,年貨市場也一年比一年火爆。”馬芳娟感慨:“是不是年味越來越淡,購買年貨本身就是在營造過年氣氛?”
年貨展銷熱浪和馬芳娟有同感的大有人在。在網上搜索“年貨”關鍵詞,相關網頁高達近3600萬個,網友們的年貨市場“攻略”、“秘笈”也隨處可見。
與此相對應的是年貨市場的蒸蒸日上。年貨大街、年貨大集、年貨商城、年貨購物節(jié)……似乎只要和“年貨”二字挨邊,就沾上了喜氣。進入1月,全國各大城市年貨展銷更是密集開鑼:“上海年貨批發(fā)”、“北京年貨大集”、“廣州年貨專場”、“昆明新春歡樂購物節(jié)”……各種利好消息也是捷報頻傳:上海全市農產品消費量每年在800億元人民幣左右,“年貨市場”規(guī)模就達到100億元;四川新春年貨購物節(jié)首日迎來近10萬消費大軍,實現銷售額1.5億元;石家莊年貨精品展銷會5天銷售突破千萬元;合肥“年貨購物節(jié)”9日攬金1.5億;重慶10萬種年貨讓利超2億……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發(fā)展之后,年貨的概念被不斷拓展,涵蓋名特優(yōu)食品、土特產、酒水飲料、地方風味美食、年宵花卉、時尚、家具、服裝、服飾、鞋帽、床上用品、玩具、圖書、工藝品、電子產品、珠寶等,產品品類幾乎覆蓋整個民生領域。
今年全國范圍內年貨市場的比拼與全民年貨采購的熱潮分外兇猛的原因,在馬芳娟看來,除了年貨是必需品與年貨經濟基本成型外,還基于兩大原因,一是2010年“漲”成為關鍵字,物價的上漲成為人們普遍的心理預期,年貨大集、購物節(jié)等廠家直銷價格誘人;二是近年來高發(fā)的質量安全事件使得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分外敏感,而年貨大集、購物節(jié)等年貨展銷單位多是知名廠家,產品質量相對放心。正如某論壇一位學者評論的,“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消費者已走進了對商品價格與質量分外敏感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