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書透出文化年味
不管是數碼產品還是進口食品,在新年大采購的項目中份額加重都足以讓人感慨年貨市場的時髦味道。而書籍同樣作為年貨的新加入成員,則是文化的一次趕集。
2011年北京圖書訂貨會元旦剛過就在國展開幕。雖然此次訂貨會針對的主要是各大出版社和書商,但現場更多的是普通消費者。他們希望提前了解一年的圖書發行走勢,同時,也想挑選一些好的圖書作為新年禮物。
書籍年貨從普遍意義上來說火爆程度不比食品和用品。但今年的圖書市場在應對春節營銷的策略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文化的年味也開始注入年貨市場。
一家中央級出版社的編輯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今年,他們針對春節圖書市場呈現集中性和需求細分化的特點,在各個書店和賣場開展相應的促銷活動。包括推出春節書籍禮包,出版節日相關主題書籍,將舊有版本做新的精裝和再版。將圖書這一文化商品打入概念越來越寬泛的年貨市場。
現場的一位來看書和選書的先生表示,買書過年,買書送人既有品位又不會浪費。其實不光在書店和圖書展會,網絡書店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卓越,就推出了少兒類圖書滿一百減二十的新春優惠活動,其針對年貨市場的營銷策略,十分明顯。另一家主營圖書的網站當當則在主頁醒目位置打出標語:辦年貨,送大禮!小說/文學/傳記 禮品套裝低至五折,一套中華書局版精裝本四大名著的價格是55元,平均一本只要13元多。而一套四本的世界名著《卡夫卡全集》的價格為39元,每本價格是10元不到。線上線下,圖書代表的文化年貨潮同樣給力。
面對賣家的熱度,消費者也很配合。記者走訪的幾個書籍賣場負責人都表示,最近貨品更新很快,需要不停地從出版社調配貨源。營業額比平時都有大幅度增長。而國內兩大在線圖書銷售巨頭當當和卓越的送貨人員也比平時忙碌,每天的工作量均增加很多。
文化味年貨,數碼年貨,進口食品年貨只是今年涌現出來的新年貨的幾個代表。年貨市場的細分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促使年貨種類更加豐富。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年貨的概念早已模糊,人們的日常消費和節日消費正日漸趨同,但在中國,傳統的力量仍然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年貨的實際概念雖已模糊,但象征意義依然重大,能夠在春節期間被重視和大量采購的貨品,終歸是人們心頭的最愛和生活中最為需要的。新的,帶有鮮明時代性的年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不斷更新和受到追捧。
相關鏈接
大年初一求吉祥 各地風俗“吃”不同
湖北:湖北團風人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里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