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已現 企業-公關-網站“利益鏈”
網絡公關不僅以形形色色的“灰色”手段,頻頻向法網打出“擦邊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網站與公關三者間結成了一條龐大的利益鏈。在有形的網頁背后,不知何處,就可能潛伏著一個隱形的網絡江湖。
作為網站管理者的“牧沐”、“邊民”和“北風”三人都表示,目前,部分網絡公關與網站或其工作人員之間結成利益鏈,已成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
“邊民”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由于多數網絡公關的基礎常規業務就是“刪除信息”、“屏蔽信息”和“改變搜索結果”,而這些動作除非靠非法入侵網站服務器,否則必須通過網站管理者才能實現。“因此,網絡公關在接受委托后就必須首先‘公關’網站,達成目的,其中的利益鏈條十分清晰。”他說。“北風”也指出,不經正當途徑“刪帖”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有些是常規性的搞好關系,有些就得采取特殊行動,后者背后的事情不難想象。”
但“北風”提示,在實際操作中,會明著跟網絡公關建立利益關系的網站極少,“畢竟是上不了臺面的東西”,而網站與公關的“合作”方式,大多是以網站工作人員私下行為的面目出現的。
“牧沐”也認為,雖然正規的網站一般會采取緊密型的管理方式,無論社區、博客與微評都由本站職工管理,而站方對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的懲罰往往也很嚴厲,會在相當程度上遏止網絡公關與站內工作人員構架起“勾結關系”,但是,一些管理松散的網站,恐怕很難避免與公關公司“站在同一陣線”。“這里頭,我估計有個龐大的利益鏈,運作越來越成熟、精細而大膽。”“牧沐”說。
有關這一“利益鏈”的運作流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省網絡業內人士表達得較為直白。他告訴記者,流程并不復雜,“收錢刪帖”是最廣泛的一種。“比如我在地方門戶論壇上想刪一個帖子,那么只需要找到該論壇的某些人付錢就可以了,具體收費很難估計,要依平臺的流量而定。”他說,“比如像百度這樣的大平臺,可能要花上萬,如果是地方性小論壇,可能就是幾百。”
大批企業不愿讓公眾看到的信息,可能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悄然“消失”的。
然而,蔡國兆的報道被刪,顯然不屬于此類。除不少接函網站對“新華社”的函件信以為真之外,劉軍意味深長的后半句話,暗示了網絡江湖中還存在另一形式的“利益鏈”。此鏈條直接連接著網站與企業,由網站擔當企業“負面信息”的清理器,報酬就是企業在網站上投放收費不菲的廣告。
“北風”向記者披露,相比網絡公關能給部分網站或其工作人員的蠅頭小利,部分企業直接與網站聯系,以投放廣告的形式換取“刪帖”,花銷往往更大。而這是企業自己采取的一種網絡公關形式。
“除了時政類新聞,不少網站還有大量的自采、自抓信息,如果企業需要刪除這類信息,就得通過網站的私人關系或給網站投放廣告。”他剖析,“有些網站要求廣告投入不得,還會直接對刪除信息分類別明碼標價。相對應地,將負面信息發到顯眼位置,成了一些網站拉廣告的不二法門。”
然而對企業來說,發現大量“負面信息”游走在網站上才花錢消災,似乎仍是亡羊補牢之策,據“北風”介紹,當前不少大企業甚至已經懂得“防患于未然”。
“有些比較大的企業,在與網站簽訂廣告投放協議時,往往就會包含保護條款及排他條款。網站據此不能發布不利于該企業的信息,也不能發布有利于競爭對手的信息。甚至,還會指定發布一些不利于競爭對手的信息。”“北風”說,“這些做法,目前已經成了網絡行業的‘潛規則’。”
劉軍則用“撒胡椒面”這個行業術語,來證實“北風”披露的現象。他告訴記者,在接受了特定企業的廣告費或其他費用之后,部分網站就會把一些企業指定的字眼,調成“敏感詞”。“這樣,誰在網上撒了胡椒面,誰就可以讓自己不愿意示眾的信息,被特定網站主動屏蔽;或者利用設定好的‘敏感詞’,去攻擊對手。”他指出,這部分企業往往出手很大,而面對自己的大客戶,網站對其要求“自然很配合”。
基于上述現象,劉軍表達了對蔡國兆的報道被刪原因的另一種懷疑:函件固然可能有假,但如果企業本身就是某網站的客戶,或者事后投放了廣告,那么,就不排除部分接函網站“順水推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