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們都心知肚明的共識是,一家企業能否吸引政府官員前來考察,意味著企業的被認可程度和受重視程度。考察官員級別越高,考察的官員數量越多,證明企業的地位越高,證明企業的實力越強。
和企業打交道次數多了,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企業喜歡拿官員說事。比如企業喜歡把政府官員前來考察的大幅照片、題詞懸置于主宣傳窗口,官員級別越高,位置越醒目。
我一度有些納悶,企業主要宣傳的應該是主打產品、產品質量,把官員考察的情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未免有失偏頗吧?
后經多方討教才明白,拿官員說事是“功夫在詩外”,是大智慧,其中大有學問。
企業實力的另類象征
企業家們都心知肚明的共識是,一家企業能否吸引政府官員前來考察,意味著企業的被認可程度和受重視程度。考察官員級別越高,考察的官員數量越多,證明企業的地位越高,證明企業的實力越強。
這就相當于一張企業的“名片”,既告訴同行自己的基本“座次”,也警告一些覬覦者“不要輕易動我”,“動我要掂量掂量”。
據說,這樣可以“帶來很多便利”,也可以省去很多“無謂的麻煩”。這也是一種“潛規則”吧。
傳統企業如此,同樣,據說無論是高科技企業還是創新型企業,也概莫能外。我注意到,果然在互聯網大鱷騰訊官網首頁的“騰訊動態”一欄中,不斷更新的基本全是國家大員“會見騰訊CEO馬化騰”或者“視察騰訊”的消息。
官商各有所得
企業拿官員說事,還是企業和官員雙方的實際需要。企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與內部氛圍。
其中外部環境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官員特別是當地政府官員的手中。
有的時候,這種外部環境被創造得好得“嚇人”。如《中國質量萬里行》報道過的齊齊哈爾市的“最牛特權開發商”,手持市政府發放的“貴賓卡”,持卡說明中有如此描述--“持卡人員在本市就醫、住宿、乘車、子女上學等優先安排。
如遇特殊情況,各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為其排憂解難;任何部門不得隨意到持卡人員所在企業進行檢查、收費、參觀學習、宣布停建、停業、停電、停水、查封賬戶及財產,特殊情況必須經市政府批準,方可執行;除進行正常行政管理和稅費收繳,任何部門不得隨意到持卡人員所在企業搞各種名義的攤派和贊助以及各種評比活動……”
當然,另一方面,對于官員來說,自己轄區內企業的發展狀況如何,不僅僅體現在稅收上,更代表著政績。也因此,一些官員要升遷,甚至需要企業的“贊助”與企業家們的“美言”。企業主動拿官員說事,可謂皆大歡喜。
企業拿官員說事,最直接的是能帶來真金白銀的好處,這就是遭人詬病的“官商勾結”吧。
一般來說,企業都喜歡官員前來考察,尤其喜歡的是“實權派”官員,最好是能直接拍板的那種。
因為企業不光需要“精神獎勵”,更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支持。特別是在企業遇到難關的時候,官員的一句話可能就能拯救一個企業。譬如政策傾斜,譬如“減免稅收”等等。
可千萬別小看政策的力度,對一些企業來說,可能一個點的稅收價值就是幾個億--企業怎能拿官員不當回事?而高級別的官員就不用說了,企業自然是歡迎再歡迎,高官的講話精神也要領會再領會。
因為高官視察之后企業自然就要“檔次提升”,企業也就自會受到超出以往的重視與眷顧。
當然,“企業喜歡拿官員說事兒”這件事兒,并不都是“話里有話”,必定還有其他正當或正常的原因。這種事不是中國特色,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需要結合,在全世界市場經濟國家,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