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市場培育了畸形的消費者,而正常的市場需要的是理性的消費者。消費者應該學會在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保持一份“從容”和“淡定”,理性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整個社會最關心也是最頭疼的問題。政府部門雖然從法律法規、產品標準、監管力度等方面不斷加強,但食品安全問題似乎絲毫沒有減少,而且花樣翻新。
經歷了“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豬”不斷洗禮的廣大消費者,本來對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見怪不怪了,但近期的“染色饅頭”、“豬肉變牛肉”等事件,可謂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毫不夸張地說,我國正面臨著一場“食品危機”。消費者有的麻木,有的瘋狂,有的開始“外逃”。
據了解,很多人向國外移民的理由是,為了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而這場危機對食品行業打擊巨大,嚴重的使整個產業鏈趨于瓦解。“三鹿奶粉”事件后,幾乎所有消費者都選擇了進口奶粉。
目前,進口奶粉已占據了嬰幼兒奶粉市場的90%以上。如今,我們在一線城市的超市、商場中,已經很少能看到國產嬰幼兒奶粉的身影。雙匯在“瘦肉精豬”
事件之后,已損失十幾億。一時間,無人敢買雙匯肉制品。試想,如果肉食品行業的老大都存在問題,那你就能保證其他企業的產品沒問題嗎?
最近,享譽全球的雀巢奶粉也出現了問題。看來廣大消費者如果不是全部采取母乳喂養的話,就只能進口“火星奶粉”了。
畸形的市場培育了畸形的消費者,而正常的市場需要的是理性的消費者。廣大消費者,應該在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保持一份“從容”和“淡定”,理性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回顧所有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問題產品的出現多多少少都與消費者的需求有關。
2004年的“毒韭菜”事件,“毒韭菜”品相好,消費者都爭相購買;2006年的“紅心蛋”事件,加了蘇丹紅的咸鴨蛋,看上去如此誘人,消費者會更多選擇;長期以來的面粉添加劑、瘦肉精豬肉的問題,也都是因為“美觀”。相比安全但難看的食品,消費者首選有問題的食品。存在即真理。因為有需求,所以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食品。同時,需求的存在,即使再加大監管力度,也總是會有不法企業、商販會鋌而走險,去抓住和滿足這種需求。
正確的消費觀念,最基本的就是提出正確的消費需求。而正確消費需求的提出,一方面要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正確引導,另一方面也要消費者加強學習、積極了解相關產品知識。
如果說在提出正確的消費需求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承擔一定責任的話,那么,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如何調整消費方式則完全是消費者自身的事情了。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很多收入較低的家庭也開始跟風,選擇購買進口奶粉,增加了正常支出。而這種跟風需求導致進口奶粉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重了家庭負擔。另外,還有一些消費者則更徹底,干脆不養孩子了,省得那么多麻煩。
記得初中時,地理課上,地理老師講到了一個很奇怪的事情,至今讓我記憶深刻。火山口恐怕是地球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但仍有很多居民喜歡生活在火山口附近。
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地理老師告訴我們,火山噴發后,噴出的火山灰可以使火山周圍土地的礦物質含量變得豐富,土壤由此變得更加肥沃,更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因此,火山周圍的居民大多是在火山噴發前轉移,火山噴發后回來繼續生活。
目前,我國的食品行業正如火山的活躍期,頻繁“噴發”。實際上,每一家企業都是火山。
雙匯是,雀巢也是,雀巢歷史上也曾是活火山,目前可以認定為休眠火山,但仍會有“噴發”的一天。與其去尋找陌生的火山,不如選擇自己熟悉的火山。畢竟,熟悉的火山在噴發之后,將會有一段“穩定”時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這座火山是否還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