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眼鏡行業也是“中國制造”的一個縮影:生產規模巨大——占全球市場的70%以上,僅國內市場就有8億消費者;利潤率低下——僅為國際市場利潤的15%。這個中國人眼中曾經的暴利行業,由于多年來一直靠“量”取勝,如今面對國際品牌競爭以及消費升級,倍受其自身低端形象的困擾,不僅是因為多年來一直為跨國公司“打工”,遲遲未能“出頭”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隨著全球市場的開放,國際化標準組織正在謀求與中國政府相關方面協商,將國際新標準移植到中國,國內新的眼鏡業標準因此正在加緊制訂之中,而新標準一旦與國際接軌,將成為中國企業的“生死門”:一半以上的眼鏡企業有可能因為技術門檻導致成本增加而無法維持生存,這不僅關系著我們的民族眼鏡業,甚至還將影響整個世界眼鏡業的格局。
與此同時,隨著原材料的不斷攀升,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眼鏡行業多年賴以生存的低成本策略,已經沒有了可持續性。在目前國內產品還沒有培育出知名品牌的境況下,中低端眼鏡生產企業的出路,令人堪憂,而實際上,我們已別無選擇。
中國眼鏡業正面臨著什么樣的市場形勢?危機有哪些?出路在何方?從本期開始,《中國質量萬里行》將帶著這些問題,對我國眼鏡市場進行深入、系統的新聞調查,請跟隨我們一起,開始“眼鏡質量萬里行”。
——編者
眼鏡架的鎳析出量超標,會導致人體健康受損。國際標準化組織和歐盟標準化組織對此有著嚴格的管理措施,而中國目前尚沒有寫入國家標準。
一旦將鎳析出量的要求寫入國家標準,國內六成以上工藝簡單、設備落后、質量低端的生產企業將可能面臨消亡。
中國眼鏡企業的兩難選擇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 本刊記者 陳曉偉
中國制造的眼鏡架產品廣泛采用鍍鎳工藝,這種工藝成本低廉。但鎳是一種容易導致皮膚接觸性過敏的重金屬元素。醫學觀察證明了長期接觸含鎳物品,會引起皮膚過敏甚至致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歐盟標準化組織(CEN),就在標準中對金屬眼鏡架的鎳析出量及檢測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而中國目前與眼鏡產品有關的各項標準,尤其是國家標準《GB/T14214眼鏡架通用要求和試驗方法》,對此尚未涉足。
近期,歐盟標準化組織與中國方面的專家進行了數次友好而含蓄的溝通,希望中國方面認真考慮鎳析出量標準的問題。這對中國眼鏡行業發出了一個信號:一旦歐盟將眼鏡架的鎳析出量列入強制管理的范疇,中國將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面臨生死挑戰。
國際標準壓力下的兩難選擇
國際上對金屬眼鏡架的鎳析出量有著嚴格的規定和檢測標準,鎳析出量不合格的產品,不允許銷售給最終消費者。早在1994年6月,歐盟就頒布了94/27/EC 指令,規定了產品相關鎳析出量的標準。1997年7月,歐盟又發布了3個協調標準,明確了對鎳析出量進行定性分析的方法。ISO/TS24348《眼鏡架—對金屬和合金鏡架的模擬佩帶以及鎳析出量的檢測方法》國際標準于2007年正式頒布,其中明確規定:眼鏡架與佩帶者的皮膚直接和長時間接觸的金屬和合金部分的鎳析出量,不得超出0.5μg/cm2/每周。即將頒布的ISO12312-1《太陽鏡》國際標準直接引用了這個規定,并要求:太陽鏡的設計和制造不得危及佩帶者的健康或安全,應把由鏡片或鏡架材料析出的可能傷害佩帶者皮膚的危險降至最低。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光學工程研究室主任王莉茹研究員介紹說,近年來,歐盟標準化組織正在重新制定眼鏡產品的標準,考慮到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眼鏡產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國,該組織的官員通過各種渠道與中國標準化相關部門進行溝通。
日前,ISO/TC172/SC7眼科光學和儀器技術委員會的秘書長親自致信王莉茹,極力邀請她在方便的時候去歐洲參加關于眼鏡架鎳析出量標準方面的溝通工作。她在信中指出:雖然是歐盟標準化組織在出面組織關于眼鏡架的鎳析出量的國際比對和標準修訂,但并非與中國毫無關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鏡生產、出口和消費大國,歐洲市場上大量的中低端眼鏡架來自中國;而且,中國自己也有幾億的消費者。SC7秘書長代表歐盟CEN170誠摯地希望中國同行能夠早日介入、并在這個領域做出相應的貢獻。
從多次溝通的情況看,歐盟和國際ISO組織是在極為認真地考慮這個事情,關于眼鏡架鎳析出量的標準,中國是繞不過去的。
王莉茹研究員說,SC7秘書長善意而含蓄的表達流露出一個潛臺詞:中國應盡快考慮制定關于眼鏡架鎳析出量的檢測標準問題。中國的眼鏡產品,無論是面對國際市場還是國內消費者,如果鎳析出量不合格,那結局就只有一個:被淘汰出局。
作為新《太陽鏡》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和ISO國際專家,王莉茹研究員在為是否將鎳析出量的要求寫入標準費盡了腦汁,她左右為難。
一方面,中國眼鏡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行業,且一直以生產和出口中低端產品為主,一旦將鎳析出量的要求寫入國家標準,六成以上的工藝簡單、設備落后、質量低端的生產企業將可能面臨消亡。這對于剛剛起步并占據國際絕大多數市場的中國眼鏡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打擊。
另一方面,眼鏡架的鎳析出量與人們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如果不寫入國家標準,并強制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保證消費安全,這對國內近8億的消費者是不公平的,同時,也將直接影響中國眼鏡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聲譽。
所以,寫,還是不寫,都是一個重大的兩難抉擇,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標準的問題。
王莉茹表示,制定與消費者健康有關的標準,始終要面對許多挑戰,一個行業的發展就應該隨著產業的技術進步不斷自然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藝和落后的生產企業,如果政府僅僅出于呵護企業的目的,不倒逼企業進行技術與設備升級,到頭來,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不說,也不利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標準的強制性與選擇性
王莉茹還透露,她個人認為,必須對眼鏡架的鎳析出量提出要求并進行檢測,無論是《太陽鏡》、還是《眼鏡架》國家標準,都不能也不應該回避這個技術內容。需要斟酌的是,是將其作為強制性內容寫入標準,還是作為選擇性內容寫入國家標準的附錄。關于這個問題還需要在業內展開廣泛的討論。她接到SC7秘書長的親筆信后,已經在第一時間內將有關信息傳遞給了廣東、江蘇和浙江等眼鏡生產基地。
王莉茹還指出:一旦在眼鏡產品的國家標準中出現了關于鎳析出量的概念和要求,即使暫時不做強制性測試,也使標準的用戶和廣大消費者對鎳析出量這項安全性指標有了知情權和選擇權。也就是說,生產企業可以不檢測,但是消費者有權選擇鎳析出量檢測合格的產品。
鎳析出量:消費者不能忽視的安全指標
普通消費者在驗配眼鏡時,對選擇什么樣的眼鏡架通常知識匱乏,即使是準備充分的消費者,也僅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鏡架的光澤與彈性、鏡片的透光性、配裝眼鏡的屈光度上面,而對于金屬鏡架的鎳析出量這個關系到人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卻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情。
鎳析出量,是歐盟標準化組織(CEN)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關于眼鏡架安全性的一項重要檢測指標。迄今為止,中國的國家標準尚未引用上述規定和要求。
所以,盡管一些眼鏡專業驗配店在出售產品時都會向消費者提供產品的檢測合格證書,但這些檢測合格的指標通常基于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而對根本未寫入國家標準的內容,例如對產品鎳析出量的要求,眼鏡專業驗配店與消費者一樣,都無法得到進一步的信息。眼鏡產品生產企業,對國家標準沒有規定的指標,要么是不了解,要么是為了追求低廉的成本而不去主動檢測。金屬類或合金類的眼鏡架,或者塑膠鏡架帶有金屬裝飾的產品,一旦鎳析出量超標,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甚至可能致癌。檢測鎳析出量的意義就在于,它構筑了一道金屬類產品損害人體健康的防火墻,把不合格的產品排除在市場之外,把可能的損害降到最低。
那么,為什么眼鏡產品中會有重金屬成份?它又會造成什么樣的健康危害呢?
一般中低端的金屬鏡架以銅合金、鎳銅合金為主,中高端的鏡架產品則主要采用鈦合金、純鈦或貴金屬材料制成。貴金屬產品相對安全,但價格較高,只針對社會中少數的高端消費群體。普通大眾多以中低端的銅合金、鎳銅合金或鈦合金制成品為主。鎳元素釋放量,主要產生于中低端的金屬類眼鏡架產品中。
金屬鏡架的制造一般都是以某種金屬為底材,然后對其表面進行電鍍處理,電鍍工藝能夠使產品耐磨、防腐、美觀。中低端的眼鏡架多采用鍍鉻與鍍鎳工藝,這種工藝成本低,光澤度好,無須精磨就可達到使用要求。但鉻和鎳容易釋放出危害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重金屬元素,尤其是眼鏡架,長期與皮膚接觸,再遇上汗液侵蝕,活躍度更高,容易引發皮膚過敏,重則致癌。生活中經常有一些消費者在佩戴金屬類鏡架時,會發生皮膚紅腫甚至潰爛的現象,大多與重金屬釋放量超標有關。
眼鏡產品作為一個大眾消費商品,低價低質的產品在消費大眾中有著巨大的市場,因為普通的消費人群對眼鏡產品缺乏科學的消費知識,故而促使低端生產企業采用成本相對低廉的工藝和材質,以降低產品價格,提高銷售量獲得生存。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浙江義烏眼鏡批發市場,一些金屬類眼鏡架的批發價僅為3.5元左右,材質與工藝低劣,產品安全隱患很大。
中國有近4億屈光不正消費者、1.5億老花鏡消費者、加上太陽鏡的使用人群,眼鏡產品覆蓋了約8億人。產品質量問題,實質上已經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鎳析出量,不得不成為一個產品質量領域令人關注的話題。
新國標將成為行業洗牌導火索
長期以來,中國眼鏡生產企業有一個理不清、走不出的怪圈。
在中國傳統中,有一條“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古訓,這當然是一種樂觀的態度。然而,在眼鏡架產品質量標準上,我們面對鎳析出量的問題,無法過于樂觀。關于鎳析出量的話題,將成為眼鏡產品安全領域的一個導火索,它會不斷引導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持續地思考關于眼鏡產品與健康安全的問題。而在國際市場上關于對眼鏡架的鎳析出量進行檢測的貿易壁壘,又讓原先已經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品,轉個圈回到原地去叩自家的大門。可是,自家的門內,早已經“狼來了”。
國內的高端眼鏡消費市場早就被依視路、尼康等國際眼鏡巨頭壟斷著,占據著絕大部分份額。留給中國眼鏡產品的仍然是低利潤率、低附加值的低端市場。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眼鏡產品還要不斷地通過降低成本、用一貫不變的低質低價的產品形象往國際市場上擠。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外市場消費萎縮,出口受到大幅擠壓,再加上鎳析出量這樣的貿易壁壘,國內中低端眼鏡生產企業的路在何方?
是怪圈,也是制約中國眼鏡行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國內眼鏡企業品牌意識落伍,大部分眼鏡生產企業滿足于貼牌和代工生產,不思進取,沒有通過發展打造自有品牌。國內一些較為先進的生產企業,雖然有做品牌的意識,但品牌運作乏力,標識混亂,在國內市場上,雖然質量與工藝與國際品牌相差無幾,但消費認知度極低,甚至連進入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消費市場,都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依賴單一的微薄利潤,缺乏創新與研發的投入,久而久之,既沒有培養出自己的人才隊伍,也缺乏創新的環境,在高端產品的設計、技術研發方面受制于人。從國內生產環節看,雖然最終的產品質量與國際品牌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其原材料、加工設備、模具技術等還是要從國外購買,國內企業只能靠低廉的人工費用去賺取一點點加工費。
中國早已是世界著名的眼鏡王國,但距離實現眼鏡強國之夢還很遙遠。低質、低價和低端的消費群,一直制約著中國眼鏡行業做強做大。從中國眼鏡行業的現狀來看,中國眼鏡產量占到世界眼鏡總量的70%以上,但利潤卻僅占國際眼鏡市場的15%左右。中國眼鏡產品60%用于出口,并占據了國際低端市場80%的份額,但大多數生產企業一直停留在低成本、低效率、低附加值的行業鏈末端,普遍存在生產技術落后、設計力量欠缺的問題,大量的企業沒有自主品牌,不具備研發能力,僅為國外眼鏡廠商代工生產,加工制造設備、甚至連測量設備都要依賴進口。這種狀況導致中國眼鏡行業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更遑論塑造國際品牌。
隨著原材料的不斷攀升,國內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中國眼鏡行業多年賴以生存的低成本策略,已經沒有了可持續性。在目前國內產品還沒有培育出知名品牌的境況下,中低端眼鏡生產企業的出路,令人堪憂。
據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本平說,如果將鎳析出量的指標寫入國家標準,國內大部分中低端生產企業都要面臨設備和工藝的改造和升級的挑戰,生產成本將有一定幅度的上揚。一度以低成本優勢占領低端消費市場的企業,既無法割舍固有低成本逐利心態,也沒有能力去搞升級換代,這一類企業的前景不容樂觀。
鏈接
王莉茹
碩士生導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 ISO/TC94/SC6中國注冊專家,ISO9342-2國際標準主筆人,若干國家標準及計量檢定規程的主筆人。
專業領域:眼科光學標準化和計量,光學和光學儀器測量。
主要科研成果:研究并建立頂焦度國家計量基準;研究并建立驗光儀頂焦度工作基準;研究并建立角膜接觸鏡頂焦度工作基準;研究并建立眼鏡片中心透射比標準測量裝置;研究并建立瞳距測量儀的研制及標準測量裝置。有多項發明專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