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群集約化就是低碳經濟
——專訪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
文/黃榮東
我國加工生產型企業如何走向產業集約化的經營之路?就此筆者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他認為,加工生產型企業走向產業集約化轉型,其實說到底,就是目前國家正在提倡的“低碳經濟”。
他說,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實現低碳經濟下的綠色增長,仍面臨著諸多困難,而最直接的戰略就是要依據低碳經濟的要求,推動和實現產業轉型。
中國的產業發展應該如何轉型?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實現發展與“低碳”的統一呢?
產業群發展是低碳經濟的亮點
劉尚希說,一個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共同利用當地資源,如物流、生產基地服務設施和服務企業等這些有機的組合,就形成了產業群。這樣一來,其整體綜合實力就可以和大企業進行競爭。因此,產業群的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
產業的發展有各種類型,有傳統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群;還有市場推動型即通過市場發展如義烏小商品市場那樣形成的產業群。國內許多地方都形成了類似的產業群。大批中小企業借助產業群的發展,形成了綜合競爭能力,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又出現了一批名牌產品。
許多地方政府都制定了本地的產業群發展規劃,并通過政府提供社會服務、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的疏導,建立了相互間聯系的紐帶,推動了產業群的發展。
他說,產業群的發展還要和品牌建設、城市化建設有機組合。通過產業群競爭力的提高,營造出本地區的品牌。而名牌效應出現,又能推動城市的品牌,提高城市的品位。然而目前在一些產業群中,一些中小企業的技術含量比較低,仍然是低成本、低價格的產業集群。因此,要通過科技創新,使低成本、低價格的集群,向高科技集群轉換。
改變消費方式:建議拒絕一次性酒店用品
劉尚希介紹說,調查和分析顯示,我國踐行低碳消費生活方式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一是政府的示范作用有待加強。目前我國政府機關在節約資源能源方面做得還不夠,一些領導干部和公務人員節約意識較為淡薄,其資源的過量消費問題就更加突出。
二是我國居民的認識誤區有待消除。一些居民認為節約消費降低了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有些居民認為消費中的節約限制了生產的發展,還有些居民認為消費節約與否只是個人偏好問題。這些誤區都有待逐步消除。
三是低碳消費品的不足制約低碳消費的踐行。節能產品是低碳消費品的主體。目前我國節能產品市場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提供的產品和質量都存在明顯不足。
他說,要引導居民逐步形成低碳消費的習慣,減少日常“便利消費”,尤其是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對于一次性酒店用品我們要拒絕,強調“低碳出行”。將酒店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要淡化“面子消費”意識。根據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對面子工程、面子應酬等進行約束和限制。還要逐步戒除“奢侈消費”的偏好。如出行方面盡量少用私家車,自備洗浴衛生用品,飲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等等。
相關鏈接
什么是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實現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進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人類的產業發展正從信息經濟時代轉向能源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與服務從關注勞動、技術要素投入下的勞動生產率,回歸到關注自然資源投入下的資源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