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一鳴
疑似添加劑惹的禍
盡管中石化已向媒體通報湖南岳陽“問題油”事件處理情況,但質疑聲卻并沒有因此停息。
中石化在上周五(27日)凌晨發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郵件中稱,4月底岳陽石油公司從中石化系統外購入一批93號汽油,入庫前,經岳陽石油公司和中石化湖南省公司兩級檢驗,符合國家車用汽油標準(GB17930)。
但就是這批油,讓湖南岳陽市的諸多車主,在加油后面臨車發抖、無力等問題,從5月初曝光至今,已持續近一個月。中石化岳陽石油公司經理元立峰此前表示,疑似“問題油”有890噸。
從5月初曝光至今,車主對中石化“問題油”質疑已持續近一個月,公布處理情況后,質疑聲并未因此停息,本周末眾多岳陽車主依然在網絡上追問,既然合規,為何還會造成車輛熄火?
岳陽“問題油”的主犯正指向汽油內的添加劑。中石化岳陽公司的人士之前曾向媒體表示,問題油疑為標準外某項金屬添加劑導致。
27日發給記者的新聞稿中,中石化表示,岳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已將該批油樣送北京權威檢測部門,請專家進一步檢驗分析,查找原因。事實上,早在2004年我國就制定添加劑市場準入制度,對添加劑的種類、使用量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但近幾年隨著國內添加劑使用量的大幅增加,一些并未出現在不容許使用范圍內的添加劑,借機被大量添加到成品油中。
“一些不法廠商通過摻雜使假、不按比例添加以及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添加劑等行為謀取利益。”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周修杰2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以前的管理制度、規范和標準已經逐步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一個業內普遍的共識是,成品油質量問題很大一部分都是添加劑質量不達標或添加量不合適造成。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認為,中石化自身不大可能因為成品油銷售吃緊而購進不合格成品油,這是違反國家規定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但部分工作人員可能會利用監管漏洞和檢查漏洞,購進不合格成品油,借此謀取利益。
“中石化應當在采購上加強對外部成品油供應商資質的審查,并加強對采購部門的監管,建立透明的采購體制,在提高檢測技術的同時,還要加強對檢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管理培訓。”周修杰說。
暴露中石化內部監管漏洞
國內成品油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中石化下屬煉廠的生產能力面臨考驗。
2005年,中石化成品油銷售量首次破億噸,但一直到2008年,成品油產出量才同樣破億噸。記者對比中石化近5年的年報發現,每年成品油產出量和經營量都存在一定差額,隨著若干千萬噸級煉廠投產,差距不斷縮小,最低的2009年僅1040萬噸,但在2010年卻又回升到1600萬噸,占到當年加工量的12.9%。
實際外采量或許比數字上體現出來的還要大。知情人士29日向記者透露,在每年特定的時期,比如每年的市場需求淡季,中石化還會有一些成品油出口到國外,或者出售給國內其他成品油銷售公司。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張斌27日告訴記者,不僅中石化,中石油在各地也都有一些外采量。“畢竟企業終端需求很大,再加上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下屬的煉油廠,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系統內的資源不足,只能外采。”
這個說法得到中石化內部人士的證實,該人士告訴記者,差額需要購買外部油解決,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地方煉廠和國外油源,外部購油比較多的,多是中石化在當地沒有煉廠或者煉廠產能不能滿足當地需求的區域。
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近期曾對外表示,目前中石化擁有35家煉油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和華北等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已初步形成了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煉廠集群,煉化能力位居世界第三。
2010年1月至今,中石化已暴露出4起疑似“問題油”事件,分別發生在香港、河南和海南,其中僅河南“問題油”事件被中石化確認為油品溶劑洗膠質和錳含量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判定為不合格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問題油”中,其下屬加油站購進的同樣是外部的成品油。
在周修杰看來,多次“問題油”事件的發生,歸根到底是中石化內控機制的問題,成品油銷售吃緊可能是一個誘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中石化應當加強對外購成品油質量的監管,加強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并對成品油的采購、運輸、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監管到位。”周修杰強調,政府也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包括煉化企業和加油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