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月28日電 “價格戲法”:是無心疏忽,還是潛規則——家樂福、沃爾瑪事件追蹤調查
新華社記者
2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門店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欺詐現象。實際上,商業零售領域玩“價格戲法”的情況早有反映。但令消費者始終不解的是:這究竟是商家的無心疏忽,還是有意為之?
超市購物遭遇“價格忽悠”
23日,重慶市物價局工作人員對沃爾瑪(重慶)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北城天街店開展暗訪,在食品、日用品、清潔用品等60多種商品中發現,良平鐵觀音使用特價標價簽,標示為:良平鐵觀音,降價原因讓利,標示為原價33.1元,零售價為29元,而收銀臺結賬價格為39.8元。該超市負責人表示,該款商品因為促銷使用特價標價簽,促銷活動完后,因為工作失誤未及時更換,導致商品標示價格與結算價格不一致。
重慶市物價局價格監督檢查分局局長王奇說,這是價格欺詐行為的一種表現。從消費者反映和監督檢查的情況來看,這種現象重點存在于促銷活動前后。
“低標高結”的價格欺詐行為并非個例。2009年,重慶的鄭先生在一家連鎖超市重慶店的飲料專柜前,看到瓶裝的紅牛功能飲料標價4.9元,覺得比其他超市便宜,就買了5瓶,到收銀臺結賬時,收銀員收了他26元。鄭先生回家后拿出小票核對才發現,購物小票上標注的每瓶單價是5.2元。感覺上當的鄭先生找到了這家超市,超市給出的解釋也是“工作疏忽”。
深圳市民陳小鵬告訴記者,以前他在沃爾瑪深圳燕南店購買面包時,就發現過標簽價格和收銀價格不一致,自己立即向超市投訴,對方只是表示“工作人員搞錯了”,賠償一罐啤酒了事。
“實際上,每年消委會都會收到許多類似的投訴。”深圳市消委會投訴部副部長古洪濤說,“這種‘價格戲法’行為成了超市行業里一個‘潛規則’。”
“價格戲法”為何成為許多超市謀取不法利益的慣用手法?一些消費者認為,這是由于該欺詐行為隱蔽性強,發現難度大。
“現在很多人一次購物都買十幾件、幾十件東西,誰能在排長隊結賬的時候都去一一核對小票?稍一疏忽,就當了冤大頭。”在廣州市中心的一家家樂福門店里,廣州市民江芬這樣說。
家樂福等超市涉嫌價格欺詐現象追蹤?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家樂福等超市涉嫌價格欺詐將被嚴厲處罰的消息26日發布后,在全國消費者和商業界引起強烈反應。
家樂福欺詐仍存:上海浦東的一家家樂福連鎖店,一位剛從賣場中走出的顧客告訴記者,自己就是被拖鞋貨架前“全場六折”的招牌所吸引,才選擇了一雙拖鞋。然而在結賬時卻被告知,貨架上標簽的價格已經是“六折后”的價格。
上海家樂福仍存欺詐 沃爾瑪就欺詐致歉 央視狠批?網友圍觀
上壓供貨下欺客 “超市霸權”憑什么?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涉嫌價格欺詐的家樂福已道歉并開始清理問題價格標簽,但在上海部分門店,“陰陽價格”的現象依然存在。而在“店大欺客”的同時,家樂福等賣場利用渠道優勢“壓榨”供貨商的案例也層出不窮,“超市霸權”為何屢禁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