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來自鄭州的一條消息在網上曝光,極大地震撼了眾多網友:賣面條的在面條里摻食用膠,買回的濕面條能點著燃燒!
該消息稱,記者調查時發現,鄭州確有一些經營者在使用化工添加劑,一些糧油店也銷售這些添加劑。不法商販在面條中添加化工產品如食用膠、檸檬黃、蓬灰、復合磷酸鹽等,以增強面條的筋度和彈性,有的加入明礬使面條白亮光潔。
那么,南京有沒有“加料面”呢?昨天,記者對南京市場進行了暗訪。
記者暗訪面條作坊
加堿面很常見,“加料面”一般看不見
南京的面條作坊很多,幾乎每個菜市場都有好幾家。
昨天下午,記者首先來到華僑路附近的菜場,這里賣面條的商販有3家,生意都很不錯,每隔一兩分鐘就會有市民光顧。面條店基本都是夫妻經營,原材料堆在店里,面條現場制作。從造型區分,面條的種類很多,有寬有窄,有圓有方……顏色只有白、黃兩種,區別明顯。
一位面條店老板告訴記者,顏色泛黃的面條是在制作過程中增加了食用堿,面條不容易煮爛,吃起來還比較有咬勁。“喜歡吃‘爛’面就買白色的,成分就是面粉和水”,老板說,做面條生意的都喜歡做加堿面,“好煮,看相也好”。“咱只賣加堿面,其他玩意就不多加了!”
隨后,記者以面館老板的身份走訪了科巷、侯家橋、大中橋等菜場附近10多家面條店,希望買到口感更筋道,加了些“料”的面條,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至于添加在面條里的食用膠、蓬灰、復合磷酸鹽等化工產品,記者也沒發現。
“這玩意誰還敢明著賣啊?給查到了要罰款的。”羊皮巷附近一家面店的張老板道出了實情,“前兩年南京市面上曾賣過放了添加劑的面,后來被查封了,重罰了一批。”一朝被蛇咬,面店老板們這幾年都不敢亂來了。
不過張老板向記者透露,放添加劑的事還是可以“辦”的,“你把要添加的東西自己買齊了,帶過來我給你做,做完你再把東西帶走!我只負責加工,其他我不管!”張老板告訴記者,面條添加劑在干貨市場里都有賣。
根據張老板所說的情況看,南京并非沒有放添加劑的面條。只是都屬暗箱操作,不放在柜臺上賣罷了。
通過熟人引薦發現
“加料面”浮出水面,買家據稱多是面館
昨天傍晚,通過開面館的熟人推薦,記者在南京堂子街附近找到一家有“添加劑面條”賣的店,并拿到了實物。
“配方不是我的,不過口感真的很好”,由于是熟人推薦,該面條店老板很直白地告訴記者,自己賣的面里面放的添加劑是另一家面館老板教他的,當初學之前去那家面館嘗過一次,“面條特有韌勁,挑起來,真的是一彈一彈的!關鍵是面白有光澤!”
記者看到,放了添加劑的面條顏色比加堿面更黃一點。而口感更咸,記者詢問是不是加了復合磷酸鹽,老板并沒有否定。
“加料的面條要煮兩趟才能熟,不加料的面條在煮開以后,蓋上鍋蓋燜一會兒就熟了。”老板告訴記者。“1塊7一斤,買得多還可以便宜一點。”老板說,買這種“加料面”的面館不少,但自己制作能力有限,有時還供不應求呢。
另一面館老板坦言
加雞蛋和鹽一樣有咬勁,只是成本大了
如果不加任何添加劑,面條能不能筋道呢?記者請教了開面館的趙老板。
他說:“要增加面條的筋道,和面時在面粉中加入雞蛋和食鹽,做出的面條口感潤滑有嚼頭。要想改變色澤和口味,可在面粉中加些綠豆粉、黑豆粉。用胡蘿卜汁、芹菜汁、菠菜汁加入雞蛋和面,面條也很筋道。放添加劑,面條是沒有香味的。”趙老板說,放雞蛋和放添加劑的面條,口感差別很大,“放雞蛋不僅有咬勁,還有營養,口味也更香!”趙老板覺得,為賺幾個小錢,昧著良心在面條里放添加劑,他是難以接受。
作為業內人士,趙老板坦承是有不少面館在賣“加料面”,“不少還是規模挺大的面館”。 張 筠
到底加了什么“料”?
那么,“加料面條”里到底添加了什么呢?記者隨后來到長虹路附近的干貨市場,發現名堂還真不少:在這里,給面條“加料”的檸檬黃、蓬灰、復合磷酸鹽都可買到。
“增筋劑”50元一袋
包裝明確標識“不可直接食用”但還在用
記者走進其中一家調料店,詢問有沒有給面條增筋的蓬灰粉、增白的明礬賣。“蓬灰粉和明礬現在誰還用啊?”老板很不屑地丟給記者一包“面粉增筋劑”,“現在都用這個,1袋50元。”記者看到,這袋“面粉增筋劑”是廣東一家中外合資公司生產的,包裝袋上寫著“適用于各種面包、中西式糕點、淀粉制品、粉絲、粉條、通心粉、方便米面制品、冷凍面制品等米面制品增加筋度改良品質”——市面上市民能吃到的面條、米粉、米線,這個增筋劑一網打盡。而產品配料一欄則明確寫著為變性淀粉和食品膠。在配料欄的最后,記者看到“不可直接食用”6個字。
“這個安全嗎?”“那當然!這一袋可管1000斤面粉。我一天都能賣好幾袋,咋可能吃出問題?南京很多面館都在用!”老板對自己的這款產品非常自信,極力推薦。
“蓬灰粉”3元一袋
加水后產生化學反應:變色,還有陣陣臭味
“蓬灰用拉面還可以,普通水煮面不好使!明礬現在誰還用啊?加了以后,味道不好!”老板拍著胸脯向記者保證,他賣的這款“面粉增筋劑”,絕對無色無味,“功效就是增白增彈!”記者以價格太高為由,買了3元1袋的蓬灰粉,老板也沒再說蓬灰粉的不是,“南京那么多拉面館,很多買的是我家的貨,你買了保準沒錯”。
被調味品店老板稱不給力的“蓬灰粉”,記者買回做了實驗,發現反應也是很劇烈的。原本雪白色的“蓬灰粉”,加水之后先變粉紅,又變成青灰色,裝粉的器皿也開始逐漸發熱,同時發出一陣陣臭味!整個過程,讓記者感覺回到了學校的化學實驗室。難以想象添加了這種粉末制成的拉面被吃下肚子,對人體會沒有影響。更關鍵的是,拉面加“蓬灰粉”早已是行業內的潛規則了。張 筠
特別提醒
危害: 省質檢院的專家提醒說,消費者在購買面條時要看外觀聞氣味。在食品中添加過多的添加劑,可能會引起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甚至癌癥。
識別:專家提醒,在購買掛面等面食時,可以通過外觀和氣味來辨別其是否添加了過量的成分:從顏色上看,質量好的掛面是乳白色的或略帶黃色,而添加了增白劑的產品則是雪白或慘白色;沒有增白劑的掛面有一股面粉固有的清香氣味,而使用增白劑的掛面淡而無味。
而食用面條時,如果發現煮熟后特別筋道而且顏色很白,那就要當心了,可能碰到“加料面”了。 陳 郁
-現存問題
沒有衛生許可證 面條作坊陷管理真空
記者昨天在對市場調查后發現,大家深愛的小作坊面條竟然面臨管理真空:這些店不僅多數沒有衛生許可證,而且生產的面條是否安全合格,完全得靠老板的良心了。
正規廠家的掛面質量不錯
據了解,南京地產品牌面條最近一次出問題還在2004年。那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中,國家質檢總局在抽查中發現,四種掛面的化學增白劑嚴重超標,其中南京創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兩種規格的“壽桃”牌掛面——蕎麥面(規格481克/包)、家常面掛面(規格500克/包)就在其中。
不過記者了解到,被抽查的基本上都是地產面條生產的正規廠家;從抽查結果來看,質量還不錯。
市場里的面條作坊衛生沒人管
不過,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在相關部門的抽查公告中,很少提及街頭巷尾的零散面條作坊小店。
一位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京面條小作坊的衛生條件根本無人管,而且面粉質量、添加劑含量、成品指標也缺乏必要的檢測。
在城東富麗山莊旁邊的一家面條銷售點,記者看到,這里的面條都是散稱的,沒有任何標識,面條的成分消費者也都不知道。
讓記者感到憂慮的是,在被調查的10家賣生面條的小店中,竟然有8家沒有衛生許可證,而有證的兩家現在也已經過期。老板們表示“不是不想辦,而是辦不下來”。
昨天下午,記者分別致電南京市工商、衛生和質監部門,果然沒有一個部門表示對面條小作坊負有管轄權。因為在各部門看來,這種“前店后場”的特殊經營業態,都在《食品安全法》生效之后,脫離了自己的管轄范圍。而根據他們內部掌握的信息也顯示,不僅僅是面條店,就是“燒餅店”等前店后場的模式,衛生許可證都被“要求”暫緩發放。
記者 張筠 陳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