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低碳環保的光鮮外衣,底下卻干著用洋垃圾做餐具賣給國人的勾當。新能源概念上市公司佛塑股份(000973,SZ)因旗下子公司違規使用洋垃圾做餐盒被曝光而陷入"洋垃圾 門"。讓人感到更憤慨的是,佛塑股份采用“內外有別”策略:出口餐具不添加廢料,垃圾生產的餐具全部實行內銷。
“洋垃圾”造餐具 僅供內銷
8月10日晚,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欄目以《垃圾如何變餐具》為題,報道了部分企業用從歐洲等地進口的廢舊塑料,加工成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以每月數億個的數量流入市場。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
根據央視調查,佛塑股份用洋垃圾制做餐盒,每個月的產量高達1千噸,相 當于每月生產約2億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更令人憤怒的是,公司還將內銷與出口嚴格進行區別對待,這些垃圾生產的餐具全部實行內銷。
央視報道稱,鴻基分公司采購進出口部的陳躍文承認,公司大部分用于內銷的發泡餐具,都是拿那些進口回來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廢料都不大,而內銷沒人管,好糊弄,賣得出去就行。
“內外有別”這一做法引起輿論嘩然,有質疑者表示:“難倒國人就該用洋垃圾做的餐盒?”
佛塑股份:違規產品未盈利
"洋垃圾門"曝光后,8月12日,佛塑股份發公告承認了上述事實,表示將全力追回已銷售的問題產品并予以銷毀,并向社會公眾致歉。
不過,佛塑股份同時表示,涉嫌違規的產品并未盈利。
根據佛塑股份提供的數據,鴻華公司的發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裝用片材)2010年1-6月總產量為2539噸,營業收入共為3495萬元,其中有涉嫌 違規產品1667噸,涉嫌違規產品營業收入2101萬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涉嫌違規產品營業利潤為-104萬元。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證實,目前由于出口要求嚴格、價格更高,企業一般會生產質量相對較好的餐盒,而剩下的邊角料、廢料生產出來的餐盒主要流向國內市場。他表示,國內監管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也使洋垃圾餐盒得以在中國市場暢通無阻。
但根據董金獅掌握的情況,干這一行虧損的很少,“都是24小時開機,如果虧損,為什么要干?”
廣東省國資委:暫不處罰 防止再犯
8月12日,廣東省質監局發布新聞稱,8月10~11日,廣東質監部門連夜組織力量深圳燦輝、佛山鴻基(鴻華)、東莞茂盈等企業開展執法檢查,查獲利用廢舊塑料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飯盒1334萬個及原料一大批。
廣東省質監部門還表示,今后將繼續加大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的檢查力度,擴大執法檢查范圍,加強巡查和摸查,對違法使用廢舊塑料進行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企業依法查封產品、原料和設備,對屢次違法的企業將依法從重處罰。
佛塑股份的控股股東是廣新外貿集團有限公司,其擁有佛塑20.78%的股權,而廣新外貿集團正是廣東省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屬下企業。
廣東省國資委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佛塑股份分公司“違規使用廢料制造餐盒”一事,國資委高度重視,目前正在督促和跟進落實,但目前不會采取處罰措施,“前天國資委負責人已在過問此事,現在我們也在等其控股股東的處理意見,關鍵是防止再犯”。
廣東省國資委權威人士坦言,佛塑股份造成的社會影響確實大過經濟效益,對其控股股東亦造成傷害,國資委此次會全程督查此事,廣新外貿方面應該也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