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設夫妻房和席夢思床的第三代膠囊公寓今天上午正式迎客。從安定門到六郎莊再到現在的石景山麻峪東街,膠囊公寓一步步被擠出城市,但卻一點點在增大居住空間。78歲的老人黃日新將第三代膠囊公寓稱之為“夢想版”,他夢想著膠囊公寓能成為模板。
主打“夫妻房”“單人間”
坐地鐵到蘋果園地鐵站下,再換乘931路公交,坐3站地到麻峪站下車,再順著景緣超市斜對面的一個小胡同走到頭,可以看到一間50多平方米的平房外,掛出了“黃日新膠囊公寓示范點”的牌子,上面還標明“中國第一店”。
據黃日新介紹,6月份,在六郎莊“存活”了3個月的膠囊公寓拆除后,他一直在韓家川和西北旺一帶的流動人口聚集區為第三代膠囊公寓選址,但不是對房子不滿意,就是租金太高。最終,老人在麻峪東街租了一套使用面積53平方米的民房,以每月1000元的價格向房東交納了半年租金,投放了6個單人間和2個雙人間,可供10個人居住,人均面積5.33平方米。
記者一進門就看到此次黃日新主推的“夫妻房”,1.6米的席夢思床是嶄新的,床頭還有兩層白色隔板,可用來放置雜物,房頂依舊是鐵絲網,但四周貼上了棕色的壁紙,視覺上舒服很多。從“夫妻房”往里走,有兩個大房間,每個房間被隔成小隔斷,形成“膠囊”,每個“膠囊”里均設有獨立電表、電源插座和網線。同時,公寓里設置了公用廚房、飯廳和衛生間,可以洗澡做飯。 “這就是比較理想的膠囊了,各方面生活需求都能滿足。”黃日新說,單人間的租金仍為每月350元,而雙人間是450元。
黃日新說,此次建膠囊公寓投入5萬余元,8個“膠囊”的成本價共計約3萬元,半年房租6000元,再加上購置電器、改造電路和上下水等1萬多元。黃日新說,第三代膠囊公寓“開張”后的頭半個月,主要用于展示,之后對外出租,歡迎試住者體驗。他預計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可以收回成本。
網友打油詩質疑膠囊公寓
“擺下一張床,就叫一間房;面積三四平,墻上沒有窗。”一則網友自創的打油詩被貼在了關于第三代膠囊公寓的評論帖中。有人質疑說,“膠囊公寓里有網線沒電腦,可是一個月只能花300多元住‘膠囊’的打工者又怎么可能會帶著筆記本電腦來上網呢?”多數網友認為,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雖然面積在增大,但只是換湯不換藥,而且位置離市中心越來越遠,交通很不方便。
對此,黃日新解釋說,膠囊公寓主要針對的是低收入群體和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有知識,有隱私需求,但沒錢。這是一個過渡性居所,等他們收入穩定了,也不會再住在這里。“迄今為止,我對于膠囊公寓的定位從未發生過動搖,就是希望給來北京務工的流動人口提供一個臨時性居所。”黃日新說,建設更多的膠囊公寓是他的愿望,他打算建16個第三代膠囊公寓,哪怕再投入10萬元也愿意。至于網友質疑的交通不便,黃日新說,這里有公交車線路,而且離門頭溝等地也很近,不會不方便。
本報記者 宋瑋 王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