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位持卡會員昨集體投訴,工商、公安部門已介入調查
“預消費”糾紛成消費領域突出問題
□通訊員 徐崢嶸 實習生 胡丹 陳瑤 本報記者 包敦遠 高麗莎 文/攝
昨天下午,本報熱線85055555接到報料,稱莫干山路一家名叫百特健身的場所,玻璃門被人砸碎,室內的健身器材也被人搶了,現場一片混亂。報料人聽說,是這家健身房的老板不僅拖欠教練和員工的工資,卷走了近2000位會員的健身費用,還讓房東損失百余萬元。
健身房內外一片狼藉
昨天傍晚,孫小姐下班后坐公交車來到百特健身,剛到門口就傻眼了,原本這個時候應該是燈火通明的健身中心,為什么一片黑暗呢?
孫小姐走近一看,這家位于杭州莫干山路18號藍天商務大廈一樓的健身中心,一扇玻璃門門框橫躺在門口,一人多高的玻璃變得粉碎,撒滿整個客廳。
收銀臺上下,橫七豎八地散落著無數紙張、發票、收據,原來懸掛在墻壁上的宣傳廣告也被翻得亂七八糟。
地板上還撒滿了各種被廢棄的會員卡,200元、300元、580元不等。
沿著昏暗的樓梯走到二樓,偌大的健身區空空蕩蕩,20多臺跑步機不見蹤影,就連空調也不見了,最后只剩下角落里十多臺健身器械,有的甚至已被推倒。
現場一名小伙子正在用數碼相機,對著健身器材拍照。他氣憤地說:“先拍下來給朋友看看,如果哪一件合適,明天想辦法過來搬走。”
另外還有兩名小伙子,試著抬起一件健身器,但使了好大的勁都抬不起來,最后,把它由原來的仰臥扶正為站立。
無奈的會員們,走到服務臺邊,抄下了留在墻壁上的QQ申訴群號離開。
老板消失前健身卡大打折扣
百特健身中心曾聘請過一位外籍教練,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阿斌”。來自印度的他,在這里專門教授瑜珈,而很多人來這里學瑜珈,也正是沖著他的名字而來。
可是早在三個月前,健身中心就已經拖欠許多教練的工資,到后來老板還讓教練們自己找客源,把入會費抵作工資發放給教練。
在被拖欠了2.5萬元的工資后,連中國話都還說不利索的阿斌,不得不選擇離開。
阿斌在走之前生氣地說:“我太失望了,看透這個老板了!”
同樣在百特當了5個月教練的小蔣說,在這里做教練,老板給他們的待遇是,每月1200元的底薪,外加10%的銷售提成和25%的私教提成。
“剛做了沒幾個月,老板開始拖欠工資,叫他打欠條也不打,后來我告到了勞動仲裁部門,明天就要上法庭了,老板卻突然跑了。”小蔣生氣地說,老板欠員工的工資加起來有20多萬元。
據會員們說,此前,老板還有逃跑的其他先兆,因為健身中心的年卡最近是越辦越便宜,在場的會員們透露,以前的年卡是1888元一張,后來這個價位變成了雙年卡的價錢。前幾天,年卡甚至已經降低到500多塊錢一張。
健身中心還有一個異常舉動,就是在兩大團購網——嘀嗒團和拉手網上做的團購,一個是10月26日在拉手網上,以低至0.5折的折扣,30元出售原價580元的月卡,還有一個便是10月28日在嘀嗒團上,出售30元的10次卡,折扣是0.86折,這兩次團購分別有703人和361人參加。
還有人透露,最近健身中心開放了30元的洗澡卡,可以洗一年,很多人都辦了。
即便是這樣,教練、員工和會員,將近2000號人,都沒有看出老板想要逃跑的先兆。
記者還在一張會員自發成立的申訴團登記名冊上發現,前來登記的會員已經超過100名,以平均每人1000元計算,已經超過10萬元。
老板一夜之間“人間蒸發”
記者了解到,去年10月百特談下這里的場地進行裝修,今年2月開始試營業,4月各種健身器械全部進駐,5月小長假時正式營業。
10月31日中午,百特突然關門,而且老板還搬走了值錢的財物。
會員李女士說,11月1日凌晨,有3名教練偷偷潛回健身房,搬走了24臺跑步機,本來他們還邀請了另外一位教練一同參加,不過遭到拒絕。
除了跑步機被3名教練搬走,早上還有一些會員哄搶了健身中心里面的器材,空調、電腦、甚至連花瓶都沒放過。
有些會員回憶,當時發生哄搶的時候,有會員和員工上前勸阻,可惜有人根本不愿意聽人勸,哄搶完后揚長而去。
QQ群發布消息稱,晚上六點,大家將會在百特健身中心集合。
健身會員們自發組織起來,登記好會員信息,決定一起去派出所報案。
有的學員已經辦理了價值11800元的10年卡,而有的學員剛剛在上周交了入會費。據會員之一的葉女士說:“受害者除了我們會員,還有房東,他的損失在190萬元左右。大家的錢已經被卷走了,現在我們要團結起來,找到這個不良的老板。”
目前,工商和公安部門已經介入對該事件的調查。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如果在百特健身購買了健身卡,請盡快聯系工商部門或向公安部門投訴。
市民應警惕“預消費”
類似百特健身老板逃跑的“預消費”問題,在杭州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當今消費領域的突出問題之一。
這類問題通常在洗浴、美容、健身、減肥等領域出現,有的大酒店、咖啡館、娛樂場所,也開展了這種業務。
商家以一次收錢給顧客辦會員卡、VIP卡等方式,進行打折消費。由于這種消費方式對商家來說可以長期“綁定”顧客,而對消費者來說可以獲得平均單價較低的實惠,所以雙方很容易一拍即合。
但不少商家的誠信度并不可靠,經營也不會個個一帆風順。
北京國綱華辰律師事務所杭州分所的劉濤律師說,隨著開展“預消費”業務的商家越來越多,因售卡商家或逃跑、或遷移、或轉讓、或倒閉,而引發消費者投訴的案例接二連三出現。
“可以這么說,這些商家設置的‘預消費’都屬于變相融資行為,一般的商家拿來這些錢都不會用在本身,而是把套來的錢做其他投資‘滾雪球’,一旦資金鏈斷裂,消費者就很可能遭受損失。”劉律師說。
“預消費”能否建立中間人保護雙方利益
劉律師提醒,市民在選擇“預消費”時,除了要看這個商家的實力、品牌和信譽度以外,還要控制消費的額度。
不能只聽商家說存入的錢越多,消費的折扣越大,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的消費情況。事實上,很多消費者由于沒時間去消費而卡已經過期,最終算下來自己虧了不少。
此外,還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是一旦出現商家倒閉,你要能夠承受得起這些損失,否則,還是不辦卡的好。
采訪中,有會員提出了一個設想,在商家和消費者間,如果能有一個中間機構,估計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機構管牢兩家,既保護消費者利益,也維護商家的利益。
比如說,這家機構是銀行,擬售消費卡的商家必須通過銀行來操作。消費者一次性付的款先打進銀行賬戶,此后的消費由銀行向該商家支付。
這樣一來,商家也拉到了消費者,消費者的錢也被銀行保護了起來,而不是商家套來錢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假設商家因其他情況不能正常營業,那么銀行還可以向消費者返還卡內剩余資金,從而避免了消費者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