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建
前不久有關反式脂肪危害的爭論曾鬧得沸沸揚揚,可是,在上海等都市街頭或路邊小巷,經常能看到年輕人手捧一杯五顏六色的飲料在慢慢品味,這就是當下十分流行的現制現售水果奶茶。當人們在品嘗它的香甜可口的同時,是否想到那里面不光有反式脂肪,還有多種添加劑正威脅著自己的健康。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水果奶茶中,并不含天然水果,也根本不加奶,而是使用合成果粉,不過,因為目前我國尚沒有針對如奶茶這類現制現售飲料的質量標準,執法部門很難規范管理,因此這種奶茶大量存在。
珍珠果味奶茶不含鮮奶水果
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桌子上放著十幾個五顏六色的瓶罐,柜臺上還有封口機、飲水機。上海的大街小巷,這樣的果汁奶茶店隨處可見。特別在商圈、學校附近,更是果汁奶茶店的密集區,年輕人對其尤其鐘情。
近日,記者在中山北路一家奶茶店觀察,老板問一位進店的女孩:“喝什么?”女孩脫口而出:“水蜜桃的。”老板立即拿出一個塑料杯,從不同顏色的瓶罐里倒入一點粉末,從飲水機里加入大量的水,用封口機封口,一杯3元的水蜜桃奶茶就誕生了,前后約1分鐘。
記者詢問女孩是否常喝這種飲料,女孩回答:“是的,因為味道不錯。”
經過探訪,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現做現售的果汁奶茶不少是用奶精、果粉、茶粉及廉價的珍珠果等物質勾兌而成的,奶茶其實不含奶,果汁里根本就沒有水果汁。
“市面上賣的奶茶一般不會有牛奶,大多是用奶精兌的。”奶茶店店主對添加奶精一事,并不隱瞞。現在奶茶店都是這么做的。奶精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味道比鮮奶更香濃。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珍珠奶茶,事實上只是用幾種粉末勾兌而成。
“這些原料粉末都是哪里來的?”記者問。
“都是批發來的,食品市場都有賣。”
記者來到中華路上的一家奶茶原料批發市場,不少店鋪,一袋袋奶精、果粉堆在門口,進貨的車子也是絡繹不絕。記者走訪了一家店鋪,剛進門就發現奶精、復合甜味劑、食用香精、檸檬酸、增稠劑、檸檬黃、安賽蜜等原料袋堆得到處都是。“我這里有制作奶茶的全部原料,而且都是合格產品。”隨后,老板逐一介紹了各種原料的價格:奶精,25公斤,250元至350元不等;珍珠,16公斤20包60多元,一斤珍珠就有上千粒。算下來,一杯4至5元正宗的奶茶,需要4至5角錢奶精,2角錢白糖,茶粉4角,外包裝(塑料杯、吸管、封口膜)為3至4角,成本約1.5至1.6元。而3元一杯的奶茶成本則只要七八角。
奶精和珍珠成“健康殺手”
顧先生從事奶茶行業多年,他向記者透露,珍珠奶茶在給人們的味蕾帶來甜美刺激的同時,也給人的健康帶來隱患。“用奶精而不用鮮奶沖兌奶茶,是這一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十杯鮮奶的味道,也不如一勺奶精來得香濃。”
“奶精味道香濃的原因是其中含有一種名為植脂末的化學物質。”記者咨詢了相關醫學專家,醫學專家指出,植脂末就是氫化了的植物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主要目的是減少奶的用量,增加食品的奶味。奶精吃多了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長期食用更容易誘發血管硬化,增加患冠心病、腫瘤、哮喘等疾病的幾率。
上海市婦幼保健醫院營養科的王醫師告訴記者,讓奶茶變得“香甜”的是甜蜜素,俗稱糖精,如不按國家規定使用,可能會對肝臟、神經系統帶來危害。
據了解,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因為有彈性給很多顧客提供了樂趣。其主材料是木薯淀粉。然而,單純的木薯淀粉并不能讓珍珠彈性十足,如今比較通用做法是在其中加入小麥蛋白。即便如此,有的商家也覺得彈性還不夠,為了讓珍珠更有嚼勁、顏色誘人,于是再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膠質。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表示,因為成本的關系,并不能確定商家添加的到底是工業膠質還是食用膠質。木薯淀粉不適合加工成食品,因它能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少之又少。至于珍珠中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成分為增稠劑、酸度調節劑、焦糖色素和食用香精),更是難以稱之為“營養成分”。尤其增稠劑和酸度調節劑,是被業內人士統稱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的物質,二者化合后生成的物質就是塑料,除了能增加珍珠的韌性外,人體根本無法吸收。“吃塑料是什么結果,大家可以想象。”
奶茶暴露食品安全監管空白點
來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信息顯示,奶茶經營很特殊,現做現賣,又是前店后廠。而店員在加入添加劑時根本沒有譜,只是靠手感,或者根據顧客口感,顧客覺得不甜,就多加點糖精,顧客覺得果味不夠,就多加點果粉。
專家認為,奶茶最突出的問題是添加劑,它不像固體飲料,只是水和固體粉的混合物,一般都有限量。奶茶則是一種多混合型飲料,除了奶精和果粉外,還要額外加入大量香味劑(果香精等)、甜味劑(糖精、安賽蜜等)、防腐劑、增稠劑、消泡劑、色素等,長期大量攝入這些添加劑,對人體健康肯定是不利的。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針對現制現售飲料質量管理的標準,規范管理成為難點。奶茶制作標準缺失,奶茶中添加劑的含量是否超標沒有判斷標準,這才是奶茶食品安全監管的真正空白點。現制現售果汁奶茶只是個小行業,既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企業標準。唯一的監管措施只有在發營業執照時辦理衛生許可證要對員工進行體檢,但都是治標不治本,很多時候只要沒有強行的要求,許多店主就會偷工減料。
記者了解到,食品安全法從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奶茶的監督管理單位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變更為工商行政管理局。但食品安全法的不少細則還沒有完全明確職責,再加上工商局的接管時間較短,目前還沒有對果汁奶茶店進行質檢。
專家建議,管理部門應抓緊建立現制現售飲料食品安全評價機構,在開展風險評估的同時發布健康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