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大約九成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說,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但是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中廣網北京12月1日消息(記者費磊)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大約九成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說,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但是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張皓同學的調查如何得來?是否可信?
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是如何想到要對食用菌(蘑菇)進行檢測的呢?小張皓說自己很愛吃蘑菇:
張皓:就是特別喜歡吃蘑菇,然后那次去吃燒烤,我媽不讓我吃蘑菇了,她聽說被泡過啊什么的,我就想知道這是不是一件真事。
張皓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員。科技館老師劉建華介紹說,作為科技指導老師自己也十分支持張皓的調查研究,幫助他查找資料。
劉建華:咱們目前國家沒有熒光增白劑在食用菌中檢測手段的一個國家標準,而四川省出臺了一個四川省檢測熒光增白劑的一個地方標準,張皓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他是參照了四川省的地方標準。
在媽媽的大力支持下張皓在北京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新發地以及5家市內的社區菜市、超市選擇了不同產地的十六種食用菌樣品。
張皓:調查了一下大家都喜歡什么樣的食用菌,我媽媽開車來回的買,大概去了六個地方,從市中心和郊區各種類型的市場,在一天的時間內買了這些食用菌,就是在一天之內。
“鮮蘑菇是否被熒光增白劑污染”的實驗,是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并由校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實驗室高瑞芳博士指導,實驗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小張皓經過兩天的實驗最后的出了這樣的結論。
張皓:發現我調查的那些鮮食用菌里頭,都有不同程度受熒光增白劑的浸泡,食用菌干貨一般不殘留,很少有,也有可能是塑料上沾上的,部分包裝上殘留量也較多,容易沾染到食用菌上,不同市場銷售的食用菌受熒光增白劑的污染程度也不一樣,殘留量較多的蘑菇,主要殘留在菌的邊緣和菌的根部。
張皓的媽媽王女士也向記者展示了實驗中所拍攝的檢測物的照片:
張皓媽媽:這個照片為了壓縮能夠打印掃描出來,它失真了已經,但是這里面也可以看到,這個光線也有點問題,有和沒有都能看出來,亮晶晶的。
劉建華老師介紹說“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這種檢測方法是目前通用的一種檢測方法。記者檢索發現,蘭州市工商局06年發布的《關于開展食用菌違法使用熒光增白劑專項執法檢查的通知》中所推廣的監測方法就是“紫外線照射觀察熒光”法。四川省地方標準---《食用菌中熒光增白劑檢驗規程》中也明確了使用“臺式紫外分析儀暗室照射觀察法”進行檢測。因此劉老師表示,這個調查不過是一個常規實驗,技術上并不存在太高的門檻,因此,“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表示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的說法有些草率。
劉建華:從我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有點太絕對,我不太知道他們看沒看過孩子的研究報告,如果說不科學可能也就只能說他的選取樣本是隨機挑選的16種,具體的檢測方法,包括實驗的條件、實驗的儀器、檢驗的步驟應該是比較科學的。
記者在網絡上輸入“蘑菇增白劑銷售”四個字后,赫然就顯現出一千多條銷售信息,而價格也從數千元一公斤到幾十元一公斤不等。記者撥打了其中的一個銷售商的號碼,向其咨詢蘑菇增白使用哪種增白劑好。商家竟也直言不諱。
商家:便宜點30塊錢的。
記者:用在蘑菇上行嗎?
商家:可以的,就是這個型號的,就用這個型號的可以的。但是我跟你說明,這個增白劑是洗滌用增白劑,用的心里踏實一點。
記者:用多大量?
商家:千分之三。
商家:增白以后你可以把它清洗一下,處理一下,噴一下,增白效果出來以后,噴一下就出來了。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類精細化工產品,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及相關國家食品安全管理規定,熒光增白劑嚴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而使用熒光增白劑增白蘑菇,既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也違反國家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