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記者 祝玲 報道
新西蘭奇異果、美國提子……春節將至,水果市場又逐漸升溫。不少果品經銷商紛紛在包裝上耍起了花頭。然而,這些貼著洋標簽,身價是國內水果兩倍的洋水果,到底是真是假呢?
近日,市民顧先生反映,他在一家超市購買的進口水果,回家打開包裝發現早已生霉,而撥打包裝上的電話,竟然是空號。
◎記者調查
外包裝上電話是空號
日前,市民顧先生在滬閔路附近一家超市,選購了幾個進口水果,價格在60多元。當天晚上準備食用時,發現水果已變質發霉。仔細查看水果外包裝,上面留有電話。顧先生撥打了包裝上的電話,語音提示為 “電話號碼為空號”。
“進口水果”包裝上的電話竟然打不通?這讓顧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第二天一早,他特地趕到超市,要求給出說法。對方態度卻不能讓他滿意。
昨日,記者撥打了該超市生鮮區電話,主管表示,經他們了解,該水果確實有碰傷變質的跡象。他們跟顧客表示,該 “問題水果”可以全額退貨,另外顧客還可以免費選取同等價格的水果作為補償。而這一協商方案,沒有得到顧客的認同,此事才拖延了下來。
對于外包裝上的電話為何為空號?該負責人解釋,根據進口水果相關規定,包裝上要貼上相關中文標識,但最近公司系統在升級,電話變更,所以導致電話為空號。如果顧客需要,他們可以要求供應商提供進口水果相關證明。
至記者發稿時,超市表示已為顧客妥善處理此事,并得到了顧客的理解。
進口水果不少是國產貨
該進口水果真偽還有超市能進一步確認,而如今市場上一些動輒就稱新西蘭的奇異果、美國的紅提、印度的番石榴……到底是真是假,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一果品銷售市場,市場里一片繁忙。一些商家貨架上都擺放著 “進口水果”,水果上也都貼著一些外文標簽和貨號。
日本富士山蘋果100元一箱,新西蘭奇異果80元一箱等等。記者表示,想開一家固定的水果小賣場,能否定期拿貨。攤販非常熱情: “定期拿貨當然可以便宜。”
而記者進而詢問,進口水果難道都是進口的嗎?攤主笑而不語。記者在挑選了一些水果準備結賬時。攤主神秘地說, “進口水果”肯定是有的,如果開店,就要看你自己怎么操作了。
這也能操作?攤主說,你買一些比較好的國內水果,貼上國外的標簽、包裝,誰能看得出來?外面不少水果店都是這樣操作的。
“真正的進口水果誰買的起?一個蘋果就10多元,一個芒果要30元?”攤販說,開在居民社區里的水果小超市面對的都是普通居民,一旦賣不出去變質,攤主損失更大。在一些高檔大賣場,這種水果銷路可能不成問題。
那消費者發現了怎么辦?攤主則十分有信心,即使被發現了,又能怎么樣?水果對人體又不會有害,而且一般的消費者怎會看的出來。
◎相關鏈接
“三招”識別法
一是向超市等銷售商索要合格有效的檢驗檢疫單證;
二是查看進口水果的外包裝,正規的要求貼有中英文對照標簽,包括品種、產地、包裝廠名稱及地址等;
三是根據外包裝,消費者可上國家質檢總局的網站,查詢進口水果的品種和包裝廠名稱,確認真實身份。其實普通消費者,為了買一個水果往往不會花費精力去驗證,但如果管理部門加強監管,讓假冒水果銷聲匿跡,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業內人士
水果貼上“洋標簽”身價就翻番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閘北區一家水果小賣場里。 “都是國外進口的,外包裝上都標明了。 ”攤主介紹。但當記者指著一箱芒果問來自哪里時,老板卻說:“上面是英文,我也看不懂,你自己看看。 ”記者發現,這箱芒果上面其實標注的是拼音。而在另一盒用外語標注的水果包裝上,則是西班牙文,但語法完全不通。一些外包裝上是英文縮寫,如果沒有中文介紹,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國內現在怎么可能有芒果,季節不對,所以肯定是進口的。 ”老板又解釋道。
業內人士透露,進口水果到國內銷售有一整套嚴格程序,目前上海街頭有3000多家水果銷售店,肯定有假冒“洋水果”的情況。如果是國內的蘋果一箱大約在80元左右,而冒充日本富士山蘋果價格則翻好幾番。
記者在一家進口水果網站上看到,2只臺灣木瓜、4只智利楊桃,外加幾個泰國蓮霧的水果禮品盒子,售價就在200元左右。
精明小販用次等進口冒充正品
普通水果,貼上英文標簽的現象并不少見,且逐漸成為一些水果商販慣用的伎倆。據一些攤販介紹,這種標簽要購買并不難,一般一張紙上有50個標簽,價格也就一兩元。
據業內人士介紹,最容易被假冒的水果有蘋果、獼猴桃、檸檬、榴蓮等。而目前市場上一些自稱進口的榴蓮、芒果、香蕉、尤力克、火龍果、獼猴桃等,大多產自廣東、福建、云南、海南、四川,江西等地。
現今還有一種比較高明的冒充方式。比如同樣是進口,新西蘭的獼猴桃由于在國內推廣做的比較好,市民認知度比較高,一些其他國家獼猴桃銷售到國內來時,也冒充新西蘭的賣高價,因為手續同樣,根本無從識別。
國外水果進入中國有嚴格程序
我國對進口水果的管理采用準入制,國外水果進入中國有幾道程序。第一必須要有進口國和我國的動植物檢疫證明;其次,由水果進口商進行申報,在取得了許可后才可進貨;第三,國外水果到達中國口岸時,檢驗檢疫部門工作人員還要到現場檢疫,或者是在實驗室檢疫合格之后才能在中國市場流通。
在我國頒布的《進口水果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中,對水果的外包裝箱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標明產地、中英文名稱等相關信息,但對部分單個水果的銷售標簽應該怎樣標,卻沒有明確規定。現在不少水果進入國內后,都是零售,“不法商販就是鉆這個空子,在原本國產的水果身上貼上假冒的標簽。 ”業內人士說。
部分洋水果與本地水果差異不大
又到年底,一些市民喜歡選購進口水果饋贈佳友,但這些進口水果真的那么好嗎?
在虹口這一家超市里,一名正在選購水果的顧客說,她一般都會選擇國產水果,根據她多年購買水果的經驗來看,其實在口感上所謂的進口水果與本地水果差異并不大。而且國外的水果往往會經過長途運輸,肯定沒有國內的新鮮,營養價值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而且為了滿足長途運輸,這些進口水果難免也會添加一些保鮮產品,并不一定好。
比如贛南的臍橙、天水的花牛蘋果等,在糖度、口感及光潔度上并不見得輸給洋水果,但市場上就是存在著用贛南臍橙仿冒美國新奇士橙,用花牛蘋果替代美國蛇果的調包行為。而只要貼上這些洋標簽,銷售就一路水漲船高。
而這一結論同樣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認可,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就認為,優先購買本地水果更為明智。其實很多洋水果與相應的國產水果品種接近,從營養價值上說,沒有多大差別。
常見包裝“花頭”
上海市消費者協會列舉了市場上常見的一些果品包裝上的“花樣”:
1.刻意包裝追求豪華。有些過度包裝的水果禮籃,包裝費等同于甚至超出了商品價值,但在里層卻裝進了低質低價的水果,欺騙消費者。
2.假“傍”名牌虛張聲勢。有的經銷商索性搞來大批名牌產品的包裝箱,原封不動地用來裝上自己的“冒牌”水果,從包裝到商標無一例外地借名銷售。個別的還“假傍”進口名牌水果。
3.遮頭蓋面以次充好。一些不法奸商在水果上有瑕疵的地方用小標貼蓋住,還謊稱是高檔水果。放到包裝箱里的水果,最上一層是質量好的,墊底則用殘次果,還假模假樣地在包裝箱上留出“天窗”供人驗看。
4.草率包裝只圖方便。把采摘的水果,不經分揀通通往箱子里裝,也沒有任何產品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