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是30一件,合5塊錢一瓶。”更好酒業公司的銷售經理王敬宇透露葡萄酒如此便宜的秘密,“最低檔的不是全汁,我們灌的酒是水多酒汁少,酒汁占大概20%,其他的都是水。”
1000噸
廠區內堆放著大量長城葡萄酒商標及用于勾兌葡萄酒的色素。有專家告訴央視記者,這些色素就是造假用的,足夠生產1000噸假酒。
看點
節日的餐桌上缺不了一瓶葡萄酒,但10元就能買到一瓶的葡萄酒您敢喝嗎?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發生在幾天前的北京回龍觀交易市場,最便宜的葡萄酒一瓶還不到10元。
據央視《焦點訪談》曝光,這些低價葡萄酒都來自河北秦皇島市昌黎縣,生產過程中存在大量造假行為,出廠價甚至僅為5元。 10元錢一瓶的葡萄酒是當地企業通過兌水等手段造假,當地甚至已經形成了造假的產業鏈。
曝光之后的12月24日,國家質檢總局表示已經派出督察組趕赴河北,督導地方進行查處。26日,河北省政府表示,目前,5家被曝葡萄酒企業中野力、嘉華、更好3家企業造假制劣、仿冒侵權違法行為的事實基本查實。
無良造假有三招
據央視報道,在昌黎縣,密集分布著眾多葡萄酒生產企業,大大小小加起來有近百家。在昌黎縣更好酒業公司就有這種出廠價才5塊錢一瓶的葡萄酒,當地丘比特葡萄釀酒公司和昌黎韓愈酒業公司也有著幾塊錢一瓶的低價葡萄酒。
“我這是30一件,合5塊錢一瓶。”更好酒業公司的銷售經理王敬宇透露葡萄酒如此便宜的秘密,“最低檔的不是全汁,我們灌的酒是水多酒汁少,酒汁占大概20%,其他的都是水。 ”
在酒中加水只是葡萄酒造假的第一招。王敬宇對媒體稱,酒里酒汁少水多自然便宜,但要當真酒賣,僅僅摻水還不夠。從外觀到口感,還要用特殊原料調制,“顏色用色素。味嘛,全靠輔料調。 ”
據報道,王敬宇所謂的輔料就是各種添加劑。按照規定葡萄酒必須用100%的葡萄原汁,經過發酵釀造而成。像這種用少量葡萄原汁加水和各種添加劑勾兌出來的葡萄酒,說白了就是假酒。
制造了假酒還需要賣得出、賣得火,對假酒進行包裝成了造假的重要一環。為假酒上配備名牌葡萄酒的標簽和包裝,假酒就能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市場了。
這些用水、酒精、香精、色素調制出來的假葡萄酒是否會對消費者的健康帶來影響呢?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技術委員會黃衛東教授對媒體表示,這種不規范的生產,會造成生物胺、赭曲霉毒素的超標,引起頭疼、心率不正常,甚至致癌。
而就在央視節目播出后的當晚8點鐘,央視記者趕到了相關酒廠,發現此時廠內亂成一團,叉車不停地搬運著東西,還有人在現場跑來跑去大聲催促,焚燒東西成了整個廠子最急切的事情,現場火光沖天。隨后記者進入廠區,火還沒滅。廠區內堆放著大量長城葡萄酒商標及用于勾兌葡萄酒的色素。有專家告訴央視記者,這些色素就是造假用的,足夠生產1000噸假酒。
對此,有關部門積極行動。 24日,質檢總局對媒體表示,質檢總局已經派出督察組趕赴河北,督導地方進行查處。
造假已成產業鏈
市場上發現了假酒,有關部門便緊急行動依法查處,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昌黎的造假葡萄酒居然造出了一條制假造假產業鏈,這比出現假酒本身更吸引人們的關注。
據媒體報道,幾天前,在距離昌黎縣城不到5公里的撫寧縣留守營鎮凡南彩色包裝公司的車間里,機器還在轟鳴,正在印刷假冒的名牌葡萄酒包裝和標簽。
公司業務員說,他們生產的假酒標在當地供不應求。從各種勾兌原料到假商標、假包裝,昌黎縣及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造假酒一條龍的完整鏈條。經過這樣的產業鏈,最終出爐的假葡萄酒經過批發,再銷售到零售市場,利潤相當驚人。
此外,隨著當地葡萄酒造假生意越做越大,一些看似與葡萄酒完全無關的企業,生意也隨之火爆起來。鄰近昌黎縣城的秦皇島龍山泉酒業公司的主要產品是白酒和食用酒精。
這個白酒廠的主要客戶居然是昌黎縣的一些葡萄酒廠。
原來,酒精正是許多葡萄酒廠用來勾兌假酒的原料之一。被造假葡萄酒帶火的不僅是白酒廠,還有當地的食品添加劑買賣。
26日,河北省政府對媒體表示,目前,5家被曝葡萄酒企業中野力、嘉華、更好3家企業造假制劣、仿冒侵權違法行為的事實基本查實。已刑事拘留涉案人員6人,封存企業賬戶16個,凍結資金283.4萬元。
昌黎酒業名譽受損
其實,昌黎號稱東方的波爾多,是個能出好酒的地方。一進入昌黎境內,205國道沿線就可以看到很多葡萄酒廠。
據報道,1982年,中國第一瓶干紅酒就出生在這里。而在擁有“中國干紅葡萄酒城”、“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中國葡萄酒之鄉”等一系列榮譽的昌黎,葡萄酒產業一直是其支柱產業之一。
昌黎假葡萄酒遭央視曝光后,不少昌黎人在網上呼吁,昌黎本地乃至整個河北的酒企與相關部門,在行業嚴查的同時,應該立刻在媒體與網絡上展開危機公關,重塑河北紅酒形象,不能讓幾家無良廠商毀了河北紅酒的多年基業。
據報道,假酒事件曝光后,當地所有涉農產業都在進行檢查。當地網友也在力挺家鄉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同時,認為此事曝光并不完全是壞事,只有嚴肅清理才能讓昌黎葡萄酒產業良性發展。
但此事帶來的可能后果也令人擔憂,因為如果一旦昌黎的葡萄酒業倒下,將有數萬人會受到直接影響。
葡萄農們種植的酒葡萄往往是家庭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現在讓葡萄農們擔心的是明年這一項收入會不會因這件事而受到影響。有人對媒體表示,“我希望盡快弄清真相,都不知道明年開春是不是該拔了葡萄秧種別的。 ”
與此同時,昌黎葡萄酒產業的現狀也令人擔憂。據報道,在昌黎十里鋪鄉的葡萄溝,用“家家葡萄、戶戶酒香”來形容并不為過,但種植酒葡萄卻并未給葡萄農帶來可觀的利益。
“最近這幾年栽酒葡萄都是賠本的買賣。 ”葡萄農老馬對媒體表示。去年,種了近10年酒葡萄的他砍了13畝赤霞珠改種了普通的玫瑰香,“酒葡萄產量本身就低,前些年一斤酒葡萄能賣到7元,但這兩年卻是一斤1.5元左右,而市場上的一般食用葡萄在3.5元以上。種酒葡萄是賠本的買賣。 ”和老馬一樣,很多葡萄農都淘汰了酒葡萄,赤霞珠的種植面積由2005年的3.6萬畝銳降到2009年的1.9萬畝。
看來,昌黎除了假酒帶來的名譽損害之外,在酒業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
□本報駐北京特約記者/肖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