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剛剛過去,但對一些剛剛走出青春期的“問題女孩”來說,很難再找回兒時的快樂和童真。在團市委與白云心理醫院合作成立的青少年心理干預中心,有幾十個女孩在此接受治療,她們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礙。
案例1
16歲的琦琦(化名)住在海珠區,父母開布檔,家中姐妹六個,最小的是弟弟,她排行老三。在她看來,爸媽一直都是重男輕女寵著弟弟。初一讀了半學期輟學后,琦琦交了一群社會上的朋友,經常一起出去唱K,也見過朋友吸食毒品、拿刀砍人。琦琦學會了喝酒和吸煙,“最多的時候,每天要吸兩三包啦。”
家人最生氣的是,琦琦逃學后交了個男朋友,竟然選擇了離家出走,寧可跑到男友家去住,三個月不回家門,但三個月后兩人分手。琦琦數了數,至今她交了四五個男朋友,每個都是維持幾個月時間,最短的還不到一個月。
說起自己幾次沖動尋短見,琦琦仍褪不掉臉上的笑。一次她在家里,爸媽狠狠說了些她不愛聽的話,她氣急敗壞,當著爸媽的面摔碎瓷碗,拿起碎碗片就割破了手腕。還有一次她要出門會朋友,家人不同意,嚇她要拿繩子綁她;她急了猛地一頭撞墻流血,接著不要命地沖向陽臺,要翻下20樓的陽臺,幸虧家人死死抱住,才不致釀禍。即使來到醫院后,一次被班長教訓,她覺得自己委屈想自殺,便再次取出圓珠筆的彈簧鐵絲,弄直后劃破了手腕血管。她攤開手臂,手腕處的傷疤還沒長好。
案例2
4月18日來到醫院后,小倩“一鳴驚人”在醫院的卡拉OK比賽中拿到第一名。她說,這是大專畢業以來,最讓她高興的一件事。
小倩是一年前從湖南一所大專畢業的。她回憶,母親從小愛打牌,小學四年級時父母離婚,她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后來,父母都重新組建了新家庭。初中畢業后,成績考不上高中,父親未經她同意,幫她報考了大專的醫學檢驗專業。
5年的大專畢業后,小倩前后換了十幾個工作,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小倩到媽媽家住過一陣,因為生活上的瑣事,母女倆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一次,表妹到家里串門,言語間對她有些譏諷,大意是“不工作沒法獨立生存、讀大學有什么用”之類的。“我也不想這樣。可都是一家人,對我不多一點支持鼓勵,卻說這種話。”小倩一氣之下從三樓跳了下去,跳樓后腰背摔傷,她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出院后,小倩的精神狀態并無太大改觀,于是被家人送來了這里。
病情分析:
自殘自傷是為了被關注
琦琦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期發展問題的案例。父母重男輕女,琦琦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自我價值感得不到認同,產生自卑的性格特征,延伸出一系列的自殘自傷行為,以期獲得父母的關注,這也體現出孩子強烈的自我否定的心理。
而從小倩的經歷來看,早期父母的離異極大地傷害了她的心靈和感情,缺乏完整的父愛與母愛,誘發了子女的眾多心理問題和其它問題。
專家建議:
女孩易早熟家長多些尊重
白云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科的陳星醫生,梳理了女生出現行為偏差的三大原因。首先,現在女孩子普遍早熟,造成了生理與心理之間的落差。其次,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挑戰權威、挑戰師長,導致孩子與師長的距離越來越遠。再次,由于缺乏精神上的關愛,一些女生就會出去尋找男朋友,容易結識損友誤入歧途。
陳星認為,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終將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應尊重孩子獨立作決定的權利,不要把獨立意識當成逆反。(文/ 記者石善偉 實習生李天研 通訊員翁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