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陜西榆林市日前出現200多名學生飲用統一配送的學生奶后出現發燒、肚痛、腹瀉等癥狀。事件發生后,經官方檢測,飲用奶及學生嘔吐物、糞便中未檢出致病菌。如何解釋學生發病的原因呢?牛奶供應商援引乳品行業業內人士說法,稱孩子發生了乳糖不耐受。對此記者昨天采訪了北京兩家大醫院營養科專家,他們均表示,人體突然出現乳糖不耐受,醫學上講不通。
朝陽醫院營養科主任賈凱說,人體通常在兩種情況下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癥狀,一個是從小未接觸過牛奶的人,“像我,從小不喝牛奶,喝一回拉一回”。還有就是很長時間沒有接觸牛奶的人,身體內負責分解乳糖的乳糖酶活性減退、數量缺失,如果此時攝入牛奶,乳糖不能被分解而引起腹痛、腹瀉。但是一天之內就從可以喝牛奶的人變成乳糖不耐受患者,“醫學上講不通,不合理”。另外,200多人以前喝牛奶沒問題,而在某一天突然都發生了乳糖不耐受,“這是不可能的”。
由于權威機構的檢測沒有發現致病菌,如何解釋學生發病的原因呢?賈凱認為,可能是物理因素刺激所引起的腹痛、腹瀉。他分析,人在剛做完劇烈運動后,全身血液循環加快,腸道處于暫時缺血狀態,腸環境較差,此時空腹喝下涼牛奶,容易引發腹痛、腹瀉。
武警總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王環宇補充說,還有一種情況可以使人在飲用牛奶后出現乳糖不耐受,“那就是重大疾病、重大手術之后,人體發生免疫力下降。”她還指出,很多人同時出現乳糖不耐受癥狀的幾率非常小。
據了解,中國人乳糖不耐受發生比例很高,即使是成年人,發生比例也有50%左右。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成年人喝牛奶之后會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專家指出,因為發生比例高,通常乳糖不耐受會被用來解釋喝牛奶之后出現的一些癥狀。但從榆林發生的情況看,應該從其他方面尋找原因。
新聞內存
什么是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癥
乳糖是牛奶中含有的重要營養成分。但人們食用牛奶后,乳糖需在人體內經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有的人體內乳糖酶少,對乳糖就不能分解吸收,這就是乳糖酶缺乏。乳糖酶缺乏是正常現象,一般認為與世世代代形成的飲食習慣不同所造成的遺傳基因突變有關,乳糖酶缺乏從嬰兒斷乳即開始陸續發生。在我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人群多于7至8歲時開始發生乳糖酶缺乏,中國兒童3至13歲乳糖酶缺乏發生率為87%。
因乳糖酶缺乏,食物中未被完全分解的乳糖可在人體內引起腸鳴、腹脹、腹痛、排氣、不舒服、腹瀉等癥狀,有的人還會發生噯氣、惡心等。這些癥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癥。乳糖不耐受癥狀個體差異很大。嚴重的乳糖不耐受多于攝入一定量乳糖后30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專家認為,為防止發生乳糖不耐受,還應該做到避免空腹喝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