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簽“遮羞”。資料圖片
揭標簽“現丑”。資料圖片
“揚子晚飯團”網友林小姐說,她昨天買了幾個香梨,撕去其中一個的標簽正準備清洗的時候,竟然發現了掩藏在標簽下的一個黑色小窟窿。商標上寫的是“妃之吻”,再看看梨子上的小黑窟窿,林小姐無奈打趣說,“這一吻,吻過頭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其實利用標簽掩蓋水果的瑕疵,早已成為水果零售業公開的秘密。
林小姐昨天到龍江的一家大型超市購物,正碰上促銷員邀請消費者免費試吃這種香梨,林小姐嘗了一塊,又脆又甜,于是就稱了10來個。沒想到吃第一個的時候,就碰上了這個問題。“這個小黑窟窿可能是碰傷的,一個小標簽擋了個正好。”林小姐說,其實這塊小傷疤削去后并不影響食用,只是商家這樣的做法讓人覺得不太厚道。
記者采訪中發現,其實這樣的手法早已是公開的“潛規則”了,一位做了多年水果生意的賈女士告訴記者,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不過通常是一些小攤販的行為。真正的批發大戶已經不屑于此了,而是靠充足的果源和質量立足。
“其實這種事情很常見。”另一位王女士笑著說,早些時候她也上過幾次當,不過后來就學聰明了,遇到貼標簽的水果,就把標簽撕下來看一看或者輕按一下,如果表皮和其他位置一樣,捏下去也不軟,那就沒有問題。
采訪中記者發現,水果標簽不僅有掩蓋瑕疵的“功效”,還能立即讓水果“提檔升級”,賈女士告訴記者,有的水果攤販為了讓水果賣出好價錢,就買點標簽自己貼上去。
比如,甘肅的蘋果貼個標簽就能成為新疆的“冰糖心”,國產獼猴桃上貼個標簽,就成了新西蘭獼猴桃,國產櫻桃換個標簽就成了車厘子……經過“搖身一變”,價格立馬就能漲上去。
其實消費者想“拆招”也不難,買水果的時候不要只認標簽,或者只看外表,最好能試吃一下,口感滿意了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