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照片
【本報訊】 4月12日,市民唐女士打進本報新聞熱線8488400反映,前幾天她在超市購買了一箱特價牛奶,當時雖看了在保質期內,但是卻疏忽計算日期,導致買回家的牛奶在保質期內無法喝完。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經歷,消費者很容易疏忽計算“臨界食品”的保質期,而造成食品只吃了一半就過期的現象。
隨著天氣漸暖,食品保質很不容易,對即將到期的食品,商家又是如何銷售的呢?昨日,記者對市區西關十字、南關十字、西站十字等周邊超市進行了走訪。記者發現超市貨架上一些即將到期的食品,不是以“特價”身份銷售,就是以“售贈”結合捆綁促銷,有些還摻和在離到期時間較遠的食品行列中進行銷售。很多“臨界食品”在貨架上的位置靠前。
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由于對“臨界食品”何時開始處于“臨界點”沒有具體規定,造成商家在執行過程中很難把握。因此這一規定只是指導性意見,并不是強制性措施,目的在于強調商家盡量提醒消費者。“所以消費者在購物時,對于商家特價促銷的食品,一定要看清楚生產日期再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