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手機,通過無線方式進行的繳費和轉賬的手機支付正在攪動整個行業進入白熱化爭奪,中國銀聯、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手機制造商均紛紛覬覦手機支付市場,意圖從這一塊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然而標準的缺失始終是阻礙手機支付行業普及的絆腳石,目前工信部科技司和通信發展司正在積極協調,開展小額手機支付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工作,并組織有關機構和專家籌備下一步的標準制訂工作。
手機支付陷入混戰 行業標準呼之欲出 (圖片來自互聯網)
四方力量抗衡 運營商銀聯都想“單干”
在手機支付領域的合作和競爭關系,各方勢力都表現微妙,尤其是以銀聯和運營商為主導的兩大陣營上,都表現出了“甩掉”對手的意圖。
根據近日中國銀聯網站消息,由中國銀聯聯合有關方面研發的新一代手機支付業務,用戶無需使用SIM卡,便可以將銀行卡和電子錢包信息存儲在該芯片中,完全繞開了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通道,因此,在其新的合作伙伴中已難覓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身影。
另一方面,控制著手機網絡的運營商也積極發力手機支付市場。近日中國移動以392億元現金認購浦發銀行約22億股股份,并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展開在手機支付方面的深入合作。中移動借機推廣手機支付業務,被業內解讀為一種“業務突圍”,而中移動入股浦發銀行發展手機支付的意圖則不言而喻。
同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紛紛避開銀聯,直接透過整合銀行系統、地區交委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源發展手機支付。
此外盡管手機制造商一直沉默,但顯然,他們也不愿意只做一個旁觀者。據了解,國際知名手機商諾基亞此前曾宣布,該公司在印度試水手機金融服務 “Nokia Money”,進入手機支付市場。有分析認為,“Nokia Money”的下一個最佳目標,就是中國。
然而在這場手機支付爭奪戰中,第三方支付平臺無疑將處于最尷尬的境地。有業內分析觀點認為,第三方支付的優勢正在消失。第三方支付的存在源于此前銀行機構與移動運營商的爭斗,給第三方服務商留下了競爭余地。隨著移動運營商入股金融機構,兩大機構正在加快資源的融合,這必然導致第三方支付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窄。
工信部制定游戲規則
由于各方勢力都在手機支付上投入加大力度,但是行業標準的缺失讓運營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另外中國移動手機支付技術方案采用2.4G標準;銀聯選擇了傳統的13.56M赫茲NFC技術。兩個不同的標準不但使消費者產生了困惑,也讓產業鏈上的公司無所適從。,盡早出臺行業標準的呼聲日益高漲。
據國家金卡辦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會長張琪表示,未來中國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我們的產業無法應對多種標準需求,產業太分散,不可能形成規模與合力。”據他透露,移動支付標準工作組目前正在開展移動支付標準體系研究和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根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藍皮書》顯示,2009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年度交易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2010年,3G移動通信應用的進一步擴大將催熟手機支付,加上央行第三方支付標準有望出臺,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將邁向萬億。相關分析師預計,我國手機支付市場規模年內將達28.45億元,手機支付用戶總數將突破1.5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