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盧先兵)昨日,寶安區國土局的電話幾乎被打爆,接受多家開發商的“質詢”。這都因一起突發事件——網絡博文爆出深圳多個樓盤存在一人購數十套房產的情形,深圳國土部門網站有據可查,而這迅速被解讀為開發商采取“假按揭”手段騙取銀行貸款。國土部門隨即展開調查,發現這些樓盤并未做假,而是網站上的數據被誤讀了。
緣起:“揭黑”網文震驚深圳開發商
牛刀認為,成交量放大,樓市回暖,房價恢復性上漲等反映出來的都是“假按揭”假象,“隨便查一下深圳一些樓盤的成交量放大的事實,就會拆穿許多彌天大謊。”
記者查詢獲知,這篇網絡博文系地產界知名博客人士牛刀所寫,名為《中國樓市為何要以假按揭的形式自殺》。牛刀認為,成交量放大,樓市回暖,房價恢復性上漲等反映出來的都是“假按揭”假象。他寫道,“隨便查一下深圳一些樓盤的成交量放大的事實,就會拆穿許多彌天大謊。在售的樓盤福田水木瀾山,金地梅隴鎮花園,星河丹堤花園,海岸時代公寓,福田明華大廈,中城天邑花園,諾德假日花園等熱銷的真實情況背后的事實……”
接下來,牛刀在文章了列舉出了金地梅隴鎮和幸福楓景于2008年5月份,在國土部門網站所呈現的產權登記狀況。記者分類總結發現,該文中列舉了10名產權人(或共同產權人)每人購買了10套金地梅隴鎮的房子,受理登記時間都是“2008.05.16”。另外14名產權人每人購買了14套金地梅隴鎮的房子,受理時間為“2008.05.16”。在“2008.05.15”這天,6名產權人每人購買了14套房。
對于幸福楓景,在“2008.05.19”這個受理登記日,文章列出了27名產權人每人購買了27套房,另外3名產權人每人購買了15套。
“不僅騙貸,而且制造樓市假象,欺騙自住型購房人士。”牛刀認為開發商做假按揭,騙銀行的錢,他表示,現在的價位不可能有大量的自住買家入市,房價下跌的趨勢不可能在假按揭的瘋狂下逆轉。
這篇文章如一枚重磅炸彈,在被點名的樓盤開發商中間引起強烈反響。昨日,深圳國土部門表示,有許多開發商紛紛致電國土部門詢問相關產權登記詳情,索要解釋。
為了核實網文內容的真實性,記者登錄深圳市國土房產局網站,點擊“在線申報-行政審批”欄目,再選擇“結果查詢”,按照網文中列出的受理編號,經查詢獲知,網文的數據屬實,沒有錯誤。
開發商:不可能騙貸
針對被具體列出產權登記狀況的金地梅隴鎮和幸福楓景,記者昨日分別采訪了開發商相關負責人。
金地集團深圳分公司營銷總監董小明表示,在去年,金地梅隴鎮的買家基本都是首次置業者,不可能出現1個客戶購買10多套幾十套房子的情況。至于國土局網站為什么會出現1人購買多套房子的情形,董小明解釋說,開發商將客戶信息報國土局備案審批時,都是集中上報的,國土局在描述“審批事項名稱”時,可能不清晰,比如一次報送10套,國土部門會將這10套全部寫在1個產權人的名下,但之后還是會具體寫上每套房產權人的名字。
“網文是嘩眾取寵。”董小明十分不滿,公司已向國土部門反映,同時也向金地集團總部作了匯報,公司應該會在近段時間作出公開澄清。“也希望政府層面可以作一個澄清。”董小明說。幸福楓景的開發商深圳鵬寶東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營銷部門負責人羅經理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已看過這篇文章,他的看法是“國土局的數據有誤”。
“有錢,當然可以多買房,現在也無法考證。” 但是,羅經理提出疑問,按照網文中的數據相加匯總,幸福楓景有700多個產權人,但事實上,該盤由3棟9-11層的小高層組成,僅提供了300多套房子,多出來這么多產權人,如何解釋?
羅經理認為,網文是無中生有,開發商不可能買那么多套房子來騙貸,銀行也是要把關審核的。對于購買多套房的客戶,銀行為了控制風險,一般不可能只收兩三成首付,可能會收六七成首付,這樣算來開發商只有得到一套房三成的貸款,金額太少了。如果開發商為了緩解資金緊張,還不如降一點價格,多銷售一點存貨就可以把貸款抵回來。
“再說,我們公司不差錢。” 羅經理稱,該樓盤從去年3月份開盤到現在,均價一直穩定在9000元/平左右,并沒有降價,目前全部單位,只剩100套左右沒有賣,這證明開發商的資金狀況不錯。
深圳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并非是因“假按揭”。羅經理表示,受益于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許多購房者從觀望開始轉向出手,國土局網上成交數據也顯示近幾個月成交量確實上升了。
知名地產研究人士風語向記者表達看法稱,深圳市場回暖基本已得到大家公認,即使在去年5月份,深圳樓市也有一波回暖行情,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進行“假按揭”,否則后果嚴重。大開發商有多種融資手段解決資金問題,而中小開發商有可能搞一兩單“假按揭”,但像網文中所說一大批“假按揭”就不可能了。
國土局:數據被誤讀
網文內容爭議的根源還在于國土局。記者注意到,被點名的樓盤多數位于寶安區,記者特意聯系采訪了寶安國土局產權科陳科長。
“此事可能有誤會。”陳科長澄清說,國土局產權登記部門受理產權登記,一般都是一批批收的客戶資料,比如一批送過來10份,國土部門會將這10份都寫在其中每個產權人名下,結果網上的“審批事項名稱”就會呈現“預售房地產抵押登記××共10套”的狀態,但在實際登記時還是每個產權人就登記他所購買的那一套房子。
陳科長承認,國土局網絡上“申請單位(個人)”和“審批事項名稱”這樣登記放在一起,的確易引起誤會,實際上并非一個人購買了幾十套房子。
到底在去年5月份有沒有人購買幾十套房子?寶安國土局昨日翻查了網文中所涉及到的寶安區域的幾個樓盤的備案記錄,“結果證實,沒有個人一次購買幾十套房子的情形,購買四五套房的情況也沒有,至多只有一個人購買兩三套房的”,陳科長告訴記者。如此看來,事實上并無網文中所反映的開發商“假按揭”騙貸這回事,只是外界誤讀了國土局網上數據。
陳科長表示,深圳國土部門的網上銷售系統在全國是比較先進的,每套房子只有一個備案的合同,不可能被更改或重復登記,在對購房者產權的監管上是先進可靠的。
記者手記
網絡民意應建立事實根基
房地產業似乎總不缺少波瀾、炒作和娛樂意義。這又是一場鬧劇,令人扼腕嘆息。
筆者通過多方調查和采訪,基本還原了這起“假按揭”事件的方方面面的反映、看法與立場。雖然肇始者牛刀已在網文中把相關“證據”與觀點寫得很清楚,但其背后動機不明,筆者昨日一整天都在試圖聯系牛刀,無奈未果。
深圳房地產市場連續幾個月成交旺盛,即使不便確認是否回暖,但“小陽春”行情是勿庸置疑的,這是記者多次踩盤和市場了解得出的判斷。的確,大多數樓盤的降價,不斷出臺的房地產利好政策,稅費減了,利率低了,購房成本的降低把大家壓抑已久的購房需求激發出來了。
然而,部分人士還是不認可這一明顯的事實,就比如寫這篇網文的牛刀先生,他還是認為樓市回暖是假象。作為業界公認的“唱空”代表,筆者敬重他為老百姓立言說話的初衷,他的博客超高的點擊率為他贏得了名聲。但是,即使是寫作網文博客,筆者仍然認為其網絡字句應該經得起推敲,應該有事實根基,網民借助網絡說話,有了權利,也應該有一份責任。從這篇網文中,記者看不到作者對數據曾作出什么樣的調查。缺乏調查的文字,輕率地發表出來,很容易對相關當事人和當事企業造成傷害,對普通民眾也是一種不尊重。
“假按揭”到底有沒有?當然有,但在深圳,通過記者長期以來與開發商和業界人士的了解來看,這種現象只是在2005年之前比較常見,那時銀行對個人購房多套貸款在審核上尺度比較寬泛,開發企業對樓市后期依然看漲,于是有些不法房產商通過“假按揭”套現,同時也達到囤房的目的。但到現在,房地產相關各方越來越規范,銀行更加注重控制風險,而開發商的融資渠道也日益增多。通過“假按揭”這種手段來騙取銀行貸款,風險很大,回報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