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海門市中國疊石橋家紡市場素有“國內最大的家紡市場”之稱,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采訪發現,假蠶絲被充斥市場,“100多元的被子,連根蠶絲都沒有。”而海門市工商局局長趙國兵說,“如果打擊力度太大,這個市場就死掉了。”
害怕“管死市場”的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不過按規矩辦事本就算不得“打擊力度太大”,倘若打擊假冒偽劣也能“管死市場”,這樣的市場本身是否太不正常?從趙國兵的雷語可以看出:當地工商部門不僅知道假蠶絲被大量存在,且完全有能力遏制其蔓延,現在卻任其“做大做強”。
假蠶絲被大量存在的確不是秘密,疊石橋市場管委會副主任吳宗輝坦言:“其實批發商和商戶都知道(價格低廉的)蠶絲被是假的,只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批發商“愿挨”是因為他們旨在牟取更大的利益,但不明就里的消費者是否一樣“愿挨”呢?不知管理部門這是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了何處?
當地有商戶反映,“工商一般是不會查的,除非你沒有提前打點。”為了維護地方,維護部門利益,甚至為了維護個人私利,市場管委會和工商部門心照不宣地放松了監管。只是當地政府致力于將疊石橋家紡市場打造為中國家紡之都、紡織之城、購物天堂、旅游勝地,如此宏大的目標,豈是那些良莠不齊且缺乏監管的小作坊所能完成?
假蠶絲被橫行,受害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那些正規經營的商戶,目前市場上桑蠶絲的最低價格為每公斤240元左右,而造假者用以替代的木棉纖維或人造纖維市場價不過區區二十幾元。守法商戶因利潤太小而叫苦不迭,在魚目混珠的市場環境中,還能苦撐多久?
近十年來,蠶絲家紡品被越來越多的家庭認識和接受,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蠶絲制品將取代羽絨制品,成為僅次于棉花床上用品的第二大床上消費品。巨大的市場潛力蘊含著巨大的利益。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疊石橋市場在首輪競爭中拔得頭籌,但消費者不可能永遠扮演待宰的羔羊。如果不能以健康的市場和過硬的質量贏得信任,眼前的興盛終不過是過眼煙云——沒有哪個市場能因造假橫行而做大做強,更沒有哪個市場因缺乏監管而長命百歲。國家《蠶絲被行業標準》明確規定,蠶絲含量低于50%的產品均不能稱為蠶絲被,這樣的造假市場到底何以為繼,靠造假創造效益的市場究竟為誰而繁榮?
隱患埋下一旦成毀,無論是為了維護市場發展還是為了維護部門形象,監管部門都不能再任由疊石橋市場最終淪落為造假者的“天堂”。市場各管理部門應當愛惜自己的羽毛。倘若疊石橋市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那恐怕是當地政府和市場管理者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