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八里莊的一個居委會里,張大媽近日又開始忙起來了,同往年一樣,她又接受了東四環幾個待銷樓盤的邀約,組織一批老年人到幾個售樓中心“簽約”,一天管吃喝還凈掙50元。
(4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這虛假消費蠱惑的背后,起碼有兩點“信息”值得梳理:其一,如今的樓市并不像一些專家和房產商宣傳的那樣,“已經回暖”了、“降到底部”了,而是相反;其二,房產商之所以會無良到雇“托兒”誘導的程度,因為這種辦法雖然看上去很弱智但卻有實效。
其實,房價到底高不高,降還是漲,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消費判斷——買不買房,取決于消費理性,而不是房產商的宣傳或者是市場的表象。然而,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現實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樂于 “跟風消費”,見圍觀的人多便以為“撿了便宜貨”,急不可耐地掏腰包。無論是馬路上某些小販的“托兒”,還是房產商的“托兒”,看中的正是這種盲目浮躁的消費欲望。
談及房價居高不下,很多人都在詬病房產暴利、民生利益為經濟發展的GDP車輪所綁架……其實,不用套用經濟學理論,人類的基本理性就能告訴我們,如果不是有強大的購房需求作為基礎,房產暴利根本就不能產生。回過頭來想一想,正是全民跟風購房的狂熱風潮,從而讓畸形的市場更不理性、高漲的房價始終降不下來。
民眾通過為政府建言獻策來實現公共監督的欲望,這是政治的民主;同理,消費者可以通過理性消費來維護“市場的民主”。可在當今的房市,“市場的民主”何在?明明可以通過降價就能刺激起消費需求,實現房產行業的繁榮,但房產商們卻偏偏就抱住暴利不撒手;一邊罵現有的房價貴,一邊卻又讓自己淪為痛苦的房奴——如此種種迷局和怪象,究竟是資本太強勢、太霸道,還是消費者太“烏合之眾”了?
資本在利益驅動下行無良的消費欺詐,不是什么新鮮事。可悲的是,我們屢屢會無意識陷入炒作中充當道具,將一幕荒謬的鬧劇推向了大片的熱賣舞臺。